第88頁(第1/2 頁)
邙山之所以會成為&ldo;熱門&rdo;的大墓地,與洛陽的古都地位緊密相連。
邙山腳下的洛陽,在中國數千年文明史上非同尋常。在七大古都中,洛陽建都年代最早,朝代最多,歷史最長。從4000多年前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起,曾有商、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等13個朝代在此建都,在累計1000多年的時間裡,洛陽一直是中國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歷史上洛陽城建了毀,毀了再建,但經常是&ldo;城池雄偉,宮苑壯麗,為天下之冠&rdo;。
經濟繁榮,文化發達,達官貴人、富商巨賈、文人雅士雲集其間。繁榮時的洛陽有數十萬人居住,最輝煌時城市居民超過百萬。邙山古墓中長眠的人,都曾目睹洛陽城的輝煌與滄桑。
2、對風水的迷信
據專家介紹,早在蘇杭成為魚米之鄉之前千年,邙山就已是古人心目中的最佳安息地。洛陽城外的邙山,北帶黃河,南望伊闕,在古洛陽人眼裡是絕好的風水寶地。南北16公里、東西30公里、面積約有500平方公里的北邙,地勢高,視野開闊,土層深厚,土壤緊硬密實,適於安置墓穴。東漢皇陵又赫然兀立於邙山嶺上,這裡自然成為洛陽人嚮往的安葬之處。&ldo;北邙山頭無閒土,儘是洛陽人舊墓。舊墓人家歸葬多,堆著黃金無買處。&rdo;唐朝詩人王建的一首詩,活生生地告訴我們,唐代的邙山竟然是&ldo;寸土寸金&rdo;!這充分說明瞭人們對邙山風水的看好。用古人的話說就是:&ldo;被崑崙之洪流,據伊洛之雙川,挾成皋之險阻,扶二崤之崇山。&rdo;&ldo;河山拱戴,形勝甲於天下。&rdo;
墓中名人知多少
孟津平樂鎮一帶,有一字排開的三座大墓,當地人稱為大漢冢、二漢冢、三漢冢,這應該是幾位東漢皇帝的陵墓。晉代詩人張載《七哀詩》中說:&ldo;北邙何累累,高陵有四五。借問誰家墳,皆雲漢世主。&rdo;寫的應該就是這幾座墓。
據史料記載,在邙山有著東漢的幾位帝王的陵墓:光武帝原陵、安帝恭陵、順帝憲陵、沖帝懷陵、靈帝文陵;曹魏1陵:文帝首陽陵;西晉5陵:宣帝高原陵、景帝峻平陵、文帝崇陽陵、武帝峻陽陵、惠帝太陽陵;北魏4陵:孝文帝長陵、宣武帝景陵、孝明帝定陵、孝莊帝靜陵。帝陵周圍還密佈著大大小小的墓冢,它們是王公貴族、皇親國戚的陪葬墓。
有趣的是,在這幾座漢代皇帝陵東南幾裡地,有劉備兒子劉禪的墓。蜀國滅亡後,投降的劉禪被押解到了洛陽,並被封為安樂公,軟禁在阿斗小城。
------------
生居蘇杭,死葬北邙(3)
------------
邙山古墓噩夢的終結是在1948年洛陽解放後。人民政府發布公告,嚴禁盜墓行為:&ldo;此種非法行為,既破壞歷代古蹟,又損壞私人墓地,殊屬非是。本府特重申前令,今後任何私自挖刨墳塋行為,一律予以禁止,如有違反者,任何人均可檢舉報告或扭送政府,予以法辦不貸。&rdo;當時人民政府以崇高威信,讓沿襲了近半個世紀的盜墓惡習一朝終結,被折騰得滿身傷痕的邙山,終於擺脫了噩夢。但損失已經無法挽回,邙山的傷痕永遠難以抹平。據考古學家黃明蘭研究,洛陽解放前出土了約5000方歷代墓誌,按平均每十座古墓出土一方墓誌計算,可知被盜掘古墓達5萬座之多。按平均每座古墓出土10件文物計算,出土文物即達50萬件之巨!而這50萬件文物中,95都已流失海外。盜墓者進入墓室,取走他們認為值錢的東西後,常把墓中可能更有價值的文物砸碎,把珍貴的壁畫塗抹得面目全非。這種現象在考古發掘中時有所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