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悄然坐大的吐蕃(上)(第3/4 頁)
海,吐蕃再強悍也只能是偏安一隅的小邦。
龍朔二年(662年),唐將蘇海政奉命討伐龜茲(古國名),抽調興昔亡可汗阿史那彌射、繼往絕可汗阿史那步真所部兵力共同前往。
兩位可汗原本就有嫌隙,阿史那步真藉機誣稱阿史那彌射造反,唆使蘇海政設計將其殺害。
不久,阿史那步真也因病離世,西突厥隨之陷入無人領導的混亂局面,一些部落在阿史那都支及李遮匐率領下歸附了距自己更近的吐蕃,開始進犯大唐邊境。
與之相呼應,吐蕃也向世居青海的吐谷渾展開猛攻。
兩國各派使者前往長安告狀,都請求大唐出兵支援。高宗因為東部戰事緊急,索性和起稀泥,誰也不幫。
吐谷渾一位名叫素和貴的大臣,因罪叛逃吐蕃,把國中虛實如實告訴了吐蕃。吐蕃隨即大敗吐谷渾,可汗慕容諾曷缽攜妻子投靠涼州(甘肅武威),懇求高宗讓他搬往內地居住。
這下高宗有些坐不住了,慕容諾曷缽不僅是受到大唐冊封的合法可汗,而且他的妻子弘化公主與嫁給棄宗弄贊的文成公主一樣,同為宗室之女。這樣親近的關係都不幫,面子上顯然說不過去。
於是,高宗詔令涼州都督鄭仁泰為青海道行軍大總管,率右武衛將軍獨孤卿雲、辛文陵等人駐守涼州、鄯州(青海樂都)防備吐蕃。
龍朔三年(663年)六月,高宗又派左武衛大將軍蘇定方為安集大使,統一節制、排程各路兵馬,支援吐谷渾。
祿東贊率軍屯駐在青海湖附近,派使者論仲琮入朝,陳述吐谷渾罪行,併為新繼位的贊普請求和親。
高宗在小事上雖略顯優柔,但在大是大非面前與他父親一樣果決,毫不拖泥帶水。他對祿東贊這種得了便宜還賣乖的做法深為不滿,當即拒絕了和親請求,安排左衛郎將劉文祥出使吐蕃,頒詔予以斥責。
見這招行不通,祿東贊退而求其次,於麟德二年(665年)正月,上表請求與吐谷渾和解通婚,但要求割讓吐谷渾所屬赤水河(青海省共和縣南曲溝)附近土地做牧場。
赤水河位於青海湖以南,水草豐茂,是吐谷渾核心地帶且毗鄰大唐,高宗自然沒有允准。
十月,高宗攜皇后武則天赴泰山,組織建國以來首次封禪大典,四方屬國均派人參與。在這件百年難遇的盛典前,一向以大唐女婿自稱的吐蕃倒也沒有再生事端。
轉眼到了乾封二年(667年),吐蕃見大唐仍不表態,便開始擱置爭議、悶頭髮展,接連蠶食了生羌部落所屬十二個州。這些地方均為大唐的羈縻州,本就可有可無。正要對高句麗發起總攻的高宗索性廢掉了十二州建制,預設了吐蕃的侵犯行為。
總章元年(668年)九月,經過太宗、高宗父子歷時近二十年的努力,終於蕩平宿敵高句麗,將朝鮮半島全部納入大唐疆域。
與此同時,無人看管的吐蕃已經悄然成長為一個實力強悍的龐然大物。
他們在侵吞生羌十二州的基礎上繼續向西拓展,截至咸亨元年(670年)四月,又先後攻陷西域十八州,大唐所設龜茲、于闐、焉耆、疏勒“安西四鎮”全部落入吐蕃之手,漸有尾大不掉之勢。
從東線戰場擺脫出來的高宗感受到了危機,開始向西南邊防調兵遣將,且一出手就是殺招!
四月初九,高宗任命右威衛大將軍薛仁貴為邏娑道行軍大總管,左衛員外大將軍阿史那道真、左衛將軍郭待封為副總管,徵發十餘萬兵力討伐吐蕃,同時收回吐谷渾故地。
薛仁貴雖出自名門望族“河東薛氏”,但自小家境貧寒,是唐太宗在遼東戰場發現並提拔起來的將領,曾在天山平復回紇作亂時,連發三箭射死三酋,收降十餘萬叛軍,軍中稱他“將軍三箭定天山,壯士長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