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1/5 頁)
那時人相食的慘狀。因為饑荒,很多百姓紛紛選擇背井離鄉做了流民,向其他未受影響的地方而去。幾千幾萬的災民靠著沿路乞討過活,有些城鎮的官員怕災民鬧事,甚至拒絕他們入城,一時之間,怨聲連天。
而在清朝頂頂繁華富裕的姑蘇城便成了大多數災民投奔的首選,饑荒後數日,姑蘇城內城外便陸續來了將近幾千的災民。雖有士兵鎮壓,仍是不頂用。
凡信教都以慈善之心出發,所以姑蘇城周圍大小寺廟,乃至城內的天主教堂都紛紛對災民開放,以微薄之力幫他們度過難關。
比利作為來中國傳教的天主教徒,卻是第一次看到如此慘狀,百姓已是餓死大片,商人卻見勢抬高糧食價格,紛紛掖著自家糧倉不可救災。
吳詩也是初次見到這種情況,因為沒有吃的而餓死,甚至還有食白土的。她知道,凡有災荒就代表了瘟疫,如果不妥善處理,這聚齊了上千災民的姑蘇城說不定很快就會爆發一場不大不小的瘟疫之災,到時候更是挽救不了了。
她與比利商量了許久,終於決定分頭行動,比利與教堂的神父和修女一同去災民群聚的地方,說服他們掩埋掉已死親人的屍體,防止屍體腐爛毒害活人。並且聯合幾個大的寺廟一起發放饅頭白粥之類的救濟品,還好天氣漸熱,倒是省了棉被之類的過冬東西。又找到了在姑蘇城開醫館的洋人醫生,免費替那些生病的人們看病,總算是稍微安撫了百姓慌亂不安的情緒。
而另一頭,吳詩有藉著比利助手的身份,一家家的跑去遊說那些富商,希望他們能開糧倉救人,效果甚微。不過唯一欣慰的是,乾隆十五年,頗有清名的江蘇巡撫王師死後,接任他的是歷史上著名的治水人才莊有恭。此人在乾隆十七年任江蘇巡撫入住蘇州府,在之後的幾次水災、疫病中,都親往察勘撫卹,帶頭捐助,終得一聲清正之名。只是後人不知,他之後的所作所為卻與吳詩有著大大的關係。此是後話,暫且不提。
話說,吳詩見遊說商人不得,便想著找官家試試。憑著與比利同出同入混了個眼熟的關係,吳詩順利的進入蘇州府,見到了上任不過一個月的新巡撫莊有恭。
若要說偶然,也無不可。小如是歷史系的,尤對清朝歷史最為熟捻,一次恰巧她要寫一篇有關清朝巡撫的論文,便一邊抱怨一邊評價,其中就包括了兩任為官清正的江蘇巡撫王師和莊有恭。莊有恭曾在初次面聖的時候以一句“不為立仗之馬,而為朝陽之鳳”而使龍顏大悅,從此官途一帆風順。
當時,小如曾不屑的嗤笑道:“哪個皇帝不喜歡聽好話,他不過是拍對了馬屁而已。”吳詩聽後也不過一笑了之,只是把那句話記在了心裡。
所以,一個月前,當她得知新任巡撫叫莊有恭時,腦中立刻便浮起了那句被小如哧為拍馬屁的話。不過她也寧願相信,這個莊有恭是確如歷史記載般的愛民如子。
此時的莊有恭尚未過不惑,正是人生最得意一時,意氣風發,卻不擺官腔。客客氣氣的接待了吳詩,也允了她不用跪著說話。“聽聞姑娘是傳教士助手,不知來蘇州府所謂何事?”
“小女子斗膽想問大人,城外災民數千,不知大人做何想法。”吳詩恭敬的垂首,淡然開口。
“安徽非吾管轄之地,愛莫能助。”莊有恭一聽吳詩是為災民之事而來,只得微微一笑,歉然道。
“大人錯矣。”
“姑娘,此話何解?”
“百姓是天子的百姓,而非地方官員的百姓,如今他們在蘇州,那便是屬大人管轄的百姓。天子下發賑災之款卻仍是有百姓不斷的餓死,而素來大災之後便是瘟疫和暴動,大人身為父母官,豈可說出愛莫能助此等話語。”吳詩的語氣淡淡的,聽不出一點喜怒哀樂,卻讓身為江蘇巡撫的莊有恭神色一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