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毒根(第1/2 頁)
元煌最初並非那麼鬧騰。
劉文君記得,從前宮中傳出來的還都是太子煌生而聰穎,三歲便會讀書寫字,於大朝會以孝經解圍,忠孝聰穎。
可自從元煊親自教導之後,元煌不斷被否認、質疑,每日的功課都記不住,做不對,東宮公務從未有一次正確過,每一個決定都被質疑,元煌引以為傲的騎射武術天賦也屢屢被否定,武師傅們每每提起當年的元煊如何努力如何天賦異稟,弓力驚人,似乎元煌總是趕不上。
元煌的脾氣也就越來越差,哪怕元煊只是一笑,都足以讓元煌認為那是在嘲笑。
這般境況下,元煌也越來越依靠叫人如沐春風的劉文君。
劉文君有時候也會動那麼一分惻隱之心,這是人之常情,可下一瞬間,她就總想到當年的煊太子,元煊身懷那個秘密,虎狼環伺,又是如何長成那般模樣的呢?
她沒有答案。
或許也有答案。
答案在她們自己身上。
元煊每次教完這位小太子,小太子總要鬧脾氣。
這日亦是如此,案牘被一掃而空,劉文君照例上前無聲地將那些書籍冊子拾起,不經意抬眼,看到了一雙幼狼的眼睛。
元煌還喘著粗氣,稚童的胸口劇烈起伏,那綾羅上頭金線織就的光跟著起伏,映入那雙渾圓稚嫩的眼底,於是他似乎有了狼的豎瞳,陰戾的,不甘的。
劉文君抬頭看向剛剛跨出門檻的高大背影,元氏血脈在這一代孩子身上都留下了深重的痕跡。
恐懼與打壓是養成殘暴的專制最好的土壤。
元煌似乎是一株被泡壞了根的苗,可真正從根子裡就壞透了,吞吃血肉長成盤根錯節的密林的,一定是洛陽已經長成多年的勳貴。
元煊想動這些人很久了。
大周的問題太多了,土地兼併嚴重,賦稅兵役繁重,致使起義頻發,投奔佛寺的民眾越多,地方豪強林立,豢養私兵成風,對地方把控不牢。
但最要緊的,是早就已經分崩離析暴露出來的根本矛盾,快速漢化改革後遺留的問題太多,新貴族和舊勢力矛盾鮮明,已經漢化的洛陽勳貴和追逐部落遺風的北地豪強軍戶彼此的芥蒂根深蒂固,就算是洛陽裡頭,武官勳貴和新興世家也是勢如水火。
大周的國土是靠征伐得來的,依靠的是大量武官和戰馬,可一個國家的國民需要土地,需要種糧,需要農耕與和平,需要貿易繁榮,純靠掠奪而無大量生產如何長久,元氏也需要在這片土地本來的主人們的認可,漢人的認可,大周需要漢化。
於是武官勳貴們的利益必須退讓。
太后也曾經想要繼續深化改革,再次削弱武官的權勢。
元煊從前的老師不止崔耀一個,除卻武師傅和東宮四輔以外,幾乎都是新貴族,漢人文士和漢化的鮮卑世家佔據了極大的部分。
他們都是漢化改革後直接的受益人和支持者。
元煊的東宮屬官很大一部分都是太后暗中聯絡或者拉攏的漢人世家臣子,就包括鄭嘉,也是支援改革的漢臣。
當年羽林譁變,正是太后暗中授意元煊的老師之子,當朝提議取消論資排輩的選官模式,排抑武人,不許武官列入清品行列。
武將暴動,最後暴亂之中當街燒殺老師次子,毆打老師,不治而死,那是一位德高望重,漢人世家的三朝老臣,可武將士卒們毫無畏懼。
太后因此怕了。
她意識到了,勳貴武將是會噬主的狼群,她只能安撫,不能再強硬改革。
元煊記得很清楚,軍制需要改革,這群狼需要被套上籠頭,拴上項圈,所行之處,皆有桎梏。
所以元日遇刺之事,崔耀坦白提點她文官都做好了為肅清局面而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