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頁(第1/2 頁)
這時候蘇聯也在對德國的問題上研究自己的方案。史達林指出:希特勒法西斯主義和德國軍國主義固然應該根除,但必須把德國保持為一個獨立的民族國家。在1942年11月6日的《偉大衛國戰爭》一文中,史達林又強調:&ldo;我們沒有把任務定為要去消滅德國,因為不可能消滅德國,猶如不可能消滅俄國一樣。但是,消滅希特勒的國家卻是可能的,並且是應當的。&rdo;
1943年3月,英國外交大臣艾登訪問了美國,與羅斯福總統討論戰後分割德國的問題。羅斯福基本同意艾登提出的分割計劃,如果德國內部的分裂運動不能自發產生,美國同意協同英國將德國分割成若干小國。這一年的8月,兩國首腦又在魁北克繼續討論分割德國的問題。1943年10月18日至31日,美國國務卿科德爾赫爾、英國外交大臣艾登和蘇聯外長莫洛托夫,在莫斯科舉行了三國外長會議,這次會議是為即將召開的德黑蘭會議進行準備。會上,赫爾提出了一個九原則方案,主要包括了以下幾個要點:
(1)德國應當全面無條件投降;
(2)德國應當接受英國、蘇聯和美國的軍事佔領;
(3)所有納粹分子應當從德國政府中清除出去;
(4)德國政府應當釋放所有政治犯,把所有被指控戰爭罪犯的人移交給聯合國家;
(5)德國武裝部隊應當解除武裝,等等。
莫洛托夫和艾登都同意了這些原則。艾登還建議成立一個三國代表組成的&ldo;歐洲諮詢委員會&rdo;,在倫敦設立一個工作處,任務是研究法西斯德國及其附屬國的投降條件,並且向三國政府提出分割德國的具體建議。
這一年的11月底,史達林、羅斯福和邱吉爾終於會晤於德黑蘭。經過了初步的探討與鋪墊,三國領導人就德國問題較為一致的看法是,絕不允許德國再成為一個&ldo;中央集權&rdo;的統一國家。
羅斯福積極主張瓜分德國,除了想讓奧地利獨立和割佔東普魯士以外,還建議把德國分割成五個獨立的小國。邱吉爾原則上贊同美國的計劃,但也提出了自己的方案:普魯士從德國分割出來,德國南部諸邦,如巴伐利亞、巴登、符騰堡等,應該結合成一個新的所謂多瑙河聯邦。史達林沒有提出具體的方案,但他不贊成邱吉爾所謂把德國一部分納入一個大的聯邦中的方案,認為這樣會給德國控制這些聯邦、以圖東山再起的機會。德黑蘭會議上,三國領導人只是一般地交換意見,確定了分割的原則主張,至於如何分割,如何佔領,則交由歐洲諮詢委員會進一步研究。
此時的德國,已從戰時專橫跋扈、不可一視的勝利者,變成了砧上之肉。分割德國的計劃還在不斷產生,其中有的比較溫和,有的比較嚴厲。
到了1944年9月,關於種種計劃的意見,似乎有了些統一。羅斯福和邱吉爾似乎都贊成當時美國財政部長享利摩根索的一項計劃。在摩根索看來,最好將薩爾區和介於摩塞爾河與萊茵河之間的地區割讓給法國,魯爾區和它周圍的地區以及德國的整個西北部地區,由國際共管,而巴伐利亞、薩克森、圖林根和梅克倫堡組成北德國。他對德國的解決辦法,實質上是全部摧毀德國的工業能力。按照這個計劃,魯爾區和其他的工業區應該從德國分割出來,置於國際控制之下,且這種控制預計將是永久性的。至於其他地方的德國人,還需要按18世紀那樣依靠純粹農業經濟聊以餬口。這樣一來,自然是一勞永逸地制止了德國東山再起的野心。
由於這個計劃內容嚴厲,後來它的名聲極為不佳。幸運的是,這個計劃在1944年10月邱吉爾訪問莫斯科時,被史達林斷然拒絕了。雖然在這以後的討論中,仍然能夠覺察到這個計劃引起的反德情緒,但盟國領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