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頁(第2/2 頁)
&ldo;社會市場經濟&rdo;的推廣做了重要的前期準備工作,但是&ldo;社會市場經濟&rdo;體制的最終形成,在德國西佔區還是經歷了一番激烈的爭論。
關於二戰後德國西部應建立何種經濟體制,西戰區內美、英、法三個佔領國各執己見。其他德國的政治集團也意見不一。在眾多的意見分歧中,有兩種意見最具代表性,一種是新自由主義,另一種是以社會民主黨為代表的&ldo;民主社會主義&rdo;。
新自由主義起初在政治上比較孤立,只為自由民主黨所接受,以後才逐漸為基督教民主聯盟接受。戰後的歐洲西部受東歐社會主義思潮的影響,&ldo;社會主義思潮&rdo;在西歐也不斷高漲。要求實行計劃經濟體制及實行國有化的呼聲也一浪高於一浪。德國西部的社會民主黨則集中代表了這一思潮,社民黨在政治上要求&ldo;政治民主&rdo;,在經濟上則積極主張實行&ldo;經濟民主&rdo;。社民黨主張對大企業和關鍵的經濟部門(如郵電、通訊、運輸、醫療)實行國有化。在國家幹預方面,它要求加強國家對經濟的控制,實行計劃管理。
除了社民黨外,主張經濟體制實行計劃經濟的還有德國工會,而基民盟則趨向於保守,對待經濟體制爭論舉棋不定,在爭論初期,也傾向於計劃經濟。在基民盟制訂的一份綱領中開頭就宣告,&ldo;資本主義的經濟制度不符合德國人民的國家與社會利益&rdo;,認為&ldo;對經濟實行計劃和控制……從長遠來看是極為必要的。&rdo;基民盟也主張對重要的工業部門實行國有化。
當時,各政黨中唯有自由民主黨提出了一個自由的經濟方案。在這場經濟體制的爭論中,三個西區佔領國以美國為代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美國一方面稱其無意將&ldo;自己在歷史中形成的民主和社會組織強加於德國&rdo;,另一方面卻又表示要&ldo;讓德國人民瞭解自由市場經濟的原則和優越性&rdo;,後來又對東歐國家實行的社會主義道路及計劃經濟大肆譴責。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