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頁(第1/2 頁)
米塔瓦是在1705年 9月 4日投降的,但沙皇還沒有來得及享受勝利的喜悅,就從前方傳來了使他震驚的訊息:阿斯特拉罕的射擊軍和市民起義了。
這是人民群眾對封建主剝削的反抗。國家的賦稅大重了。加在農民和市民頭上的苛捐雜稅名目繁雜,多不勝數,有什麼造船稅,軍餉稅,澡堂稅,養蜂稅,戶籍稅,捕魚稅,擺渡稅等等,甚至連用橡木打棺材也得付稅。如果再加新兵給養、大車拉伕運輸、軍隊在私宅宿營駐紮,供應軍隊麵包乾、燕麥等等官差,老百姓的確是不勝其負擔的。地方當局在完成國家的稅收同時,也雁過拔毛,他們藉機強行擴大徵稅額,以圖中飽。
但為什麼起義恰恰發生在阿斯特拉罕呢?
阿斯特拉罕原是個工商貿易中心,從社會民族方面來看,居民成份複雜。捕魚業,尤其是造船業,吸引了很多外來的普通工人。俄國的東方貿易全靠阿斯特拉罕進行,那裡俄羅斯、亞美尼亞、波斯和中亞等地區的客商常年往來不斷。除了一支人數約為三千六百五十人的駐軍外,還有不少因為參加了最近一次譁變,在平息後流放到此地來的失勢的射擊軍士兵。
對城市裡的各類貿易,其中包括小本買賣,無不課稅,而且稅收數目常常高於貨物的賣價。凡在該城的船隻,必課以靠岸稅和離岸稅。市民要繳納酒館稅、爐灶稅、澡堂稅、釀酒稅。由於府督季莫費&iddot;勒熱夫斯基貪得無厭,阿斯特拉罕居民的生活,也另有一番苦衷。原來這位府督專做糧食買賣,是個專賣商。他只消略施小計,城裡的糧食及其它商品價格就會暴漲。
下層居民難以維持生計自不待言,就連射擊軍的薪餉也從1705年起削減了百分之四十,相反附近硝石工廠所需木柴的標準價格卻提高了。而割須剪袍的命令使老百姓敢怒而不敢言,加之執行命令的方式十分粗暴,對蓄鬚的人,就在大街上給他們強行剪掉,官里人只圖手下快當,有時免不了還會傷及蓄鬚者的皮肉,穿俄式長袍的人,不管願意不願意,也被當場剪短。
起義是1705年 7月30日夜裡發動的,駐防軍和射擊軍打死了近三百名外國人和頭麵人物。翌日,起義者在中心廣場推選出一個頭人委員會。人們把藏在雞舍的府督勒熱夫斯基拉到中心廣場,就地正法。委員會廢除了府督制定的稅收法,從充公的國庫裡拿出錢來,補發了射擊軍的欠餉,並且透過了擴大起義隊伍的決議。很快,紅亞爾、黑亞爾、古裡耶夫和捷爾基等地的人都揭竿響應。
阿斯特拉罕的起義者原想招呼頓河的哥薩克一起幹,哪知道切爾卡斯克的哥薩克軍界不僅不予以支援,反倒派了兩千名哥薩克軍去協助政府鎮壓起義軍。起義者也沒有得到察裡津的居民的聲援。原因是他們提出的社會綱領過於狹隘,有很大的侷限性,難以把廣大人民群眾發動起來。再則他們將主要注意力放到了反對穿著德式服裝和強迫剃鬚上,而對於地方當局的壓迫和重稅盤剝只捎帶提了一下。
有關這次起義的初步情況,是鮑里斯&iddot;戈利岑稟告沙皇的。彼得的第一個反應是:鮑里斯公爵這封信真令人難以置信。&rdo;但彼得很快意識到局勢的嚴重性,於是採取了相應的措施,派舍列麥捷夫直接從戰場率領步兵和騎兵營前去鎮壓起義。彼得這樣處理主要是出於政治上的考慮。
起初,沙皇本想和平解決阿斯特拉罕的事端。而完成這項使命,再沒有比舍列麥捷夫更合適的人選了。起義軍的口號是保衛東正教,反對革新和外國人,在這種情勢下,不能派外籍軍官率領的政府軍前往;而要和平解決事端,又不能由彼得的親信如緬希科夫、阿普拉克辛、羅莫達諾夫斯基去辦。舍列麥捷夫所以最適於擔當居間調停的人,是因為他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威望高,加之對改革並不過分熱心。此外,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