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頁(第1/2 頁)
仇飛說道:「別賣關子了好不好?」
清心子便又開始講述起來。
這要從一本出土的名為《竹書紀年》的書講起了。這是夏冬佔國時期,委鬼國史官所編撰的一部編年體通史。因為深埋地底,因而躲過了初皇帝焚書坑儒,本朝被盜墓者所發現。其中部分史料與其它史籍記載相同,比如前面講的周天子三次伐楚的相關記載。而又有一部分,與宮廷正史所錄截然不同,禪讓之事便是其中之一。
在《史記》中,堯帝因為品質高尚,被大家推舉為首領。因為兒子丹朱品行不端,不適合繼承王位。之後便傳位給以孝道聞名的女婿舜。舜年老後,便將位置傳給了治水有功的禹。是為禪讓制,公天下也。
但是《竹書紀年》所記載的,卻與之完全相反。「昔堯德衰,為舜所囚。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
按照這種的說法,堯帝並非要將部落交給舜,而是要給自己的兒子丹朱。舜發動政變成功,將堯囚禁致死,而他的兒子丹朱也被流放。按照《竹書紀年》的說法,之後舜傳位給禹,也不是主動禪讓,而是被權臣禹放逐遠方而死。
而在同一時期裡的《韓非子》對於堯舜禹的禪讓,同樣持否定的態度。《韓非子·說疑》:「舜逼堯,禹逼舜,湯放桀,武王伐紂;此四王者,人臣弒其君者也。」
由此可見,《竹書紀年》所載,並非孤證。
仇飛略作思考之後說道:「《竹書紀年》這本書,我也有所耳聞。作為古籍,研究是挺有必要的,但不能以此論定,其記載就絕對準確無誤。」
清心子呵呵一笑,不置可否:「關於堯舜之間禪讓之事,這裡姑且不談。就講講對舜傳禹這事的一些看法吧。」
仇飛不耐地說:「我就希望你說快點。」
清心子開始提出他的質疑。這還是得從那場史無前例的大洪水講起,也就是大禹治水的始末。
29 還傳位與之
鯀犯了什麼錯誤呢?也就是因為治水不力。這本來是個可輕可重的錯誤。往輕裡說,是能力不夠。從重來判,也最多算是一個瀆職罪。堯判決鯀流放,本身就是「從重從快」了。
再看看舜是怎麼繼位的?舜繼位的主要功績就是「流四罪」和「平四凶」。也就是說,便將原本已經被流放的鯀殺於羽山還不夠,還將他列為四罪之一,背負千古罵名。
與鯀同時並列四罪的,還有共工、三苗和驩兜。而這四個人,除了舜之外,其他幾人都是當時堯最得力的幾名臣子。幾人成為四罪,也就是說堯身邊都是小人。那是不是說,堯自身沒有識人之能,而是個不辨忠奸的昏君呢?
如果是這樣,那麼很明顯,就吻合了《竹書紀年》裡所記載的「昔堯德衰,為舜所囚」了。反過來說,如果堯是明君的話,那麼是不是說,「四罪」至少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是被冤枉的。而整治他們的舜,這件事就談不上什麼豐功偉績了。
何況,治水這件事本身就疑點眾多。鯀因治水不力被殺,而他的兒子繼承並成功,這本身就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鯀是最好的水利專家,對治水方面經驗豐富。即便他的治水方案有問題,那麼在長達九年的的時間內,不換人而讓他一直按照錯誤的方案執行,最高領導堯有沒有責任呢?
再者,既然否定了鯀的方案,那麼就應該找到能提供合適方案的人選。正常來說,家傳的絕活思路都是相同的。這種情況下,長期接受家傳思路的禹,肯定不是最好的選擇。至少,水神共工和兒子后土要合適得多。但為什麼舜還是讓鯀的兒子禹來繼續治水呢?
作為禹來講,自己的父親僅僅因為能力不行被殺,心裡沒有怨恨嗎?如果禹完全沒有想法,孝字何在?也就是說,大禹治水,多少都在孝這個字上有所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