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1部分(第2/5 頁)
然德聯海軍的薩克森級導彈巡洋艦是模仿二戰期間的中華帝國海軍龍捲風級導彈巡洋艦建造的。其落後中華帝國同型別的導彈巡洋艦十五年以上,但對於德聯海軍來說卻是一個大大的進步。
為了突破中華帝國導彈防禦系統的攔截。德聯海軍擔負起了重要的任務。即按照希特勒的命令,德聯海軍的薩克森級導彈巡洋艦需要具備全球投送。全天候戰鬥值班,且能夠搭載彈道導彈的戰略武器平臺。
在這種指示jīng神之下,德聯海軍的薩克森級導彈巡洋艦採用了核動力驅動,搭載新型的R11洲際彈道導彈(華約代號SS11),使得該級巡洋艦能夠進入太平洋地區巡航,透過海基彈道導彈發shè系統,避開中華帝國在西歐、中東和北美部署的陸基彈道導彈防禦系統的偵查,最快十五分鐘便可以攻擊中華帝國首都,令中華帝國無法做出及時反映。
薩克森級核動力導彈巡洋艦首艦於1958年夏天進入太平洋,一度靠近中華帝國在琉球群島的白灘軍事基地,令中華帝國極為緊張,派出大批戰機、軍艦和潛艇對其圍堵跟蹤。
薩克森號進入西太平洋地區活動的事情令中華帝國意識到了衛士導彈防禦系統的巨大漏洞,於是中華帝國總參謀部立即進行相關方案的彌補,海軍趁機提出打造海上衛士導彈防禦系統的請求,並且獲得中華帝國皇帝王晨浩的首肯。
光華五十九年,中華帝國財年軍費預算透過了撥款150億龍幣打造海基衛士導彈防禦系統的議案。該議案作為對陸基衛士防禦系統的補充,以中華帝國海軍颱風級重巡洋艦、龍捲風級導彈巡洋艦、明級戰略核潛艇等平臺進行升級,安裝海基衛士彈道導彈防禦雷達偵查系統和衛士3型反彈道導彈武器平臺。(未完待續。)
………【第718章 水下核力量的突破】………
() 到光華六十五年,中華帝**方基本上建成了陸基、海基一體化的彈道導彈防禦系統。
其中中華帝國海基彈道導彈防禦系統對德聯和北約的威脅巨大。在光華六十五年的中華帝國國防白皮書中提及了帝國海軍的武備力量。其中,中華帝國海軍的第一艦隊(本土艦隊)、第二艦隊(太平洋艦隊)、第三艦隊(大西洋艦隊)、第四艦隊(地中海艦隊)、第五艦隊(印度洋艦隊)、第六艦隊(北冰洋艦隊)、第七艦隊(南冰洋艦隊)這七大艦隊共有2312艘各型戰艦,總噸位457萬噸,規模空前。 。 。
這些戰艦當中,二十七艘超級戰列艦、超級戰列巡洋艦陸續在五六十年代退役,但她們並未被拆解或者出售,而是重新舾裝然後被封存了起來,亟待rì後重新上戰場發揮作用。
到光華六十五年,中華帝國海軍僅有一艘戰列艦在服役,這便是全世界唯一的一艘核動力終極戰列艦光華大帝號。
這艘十幾萬噸的海上龐然大物,對德聯和北約各國海軍來說,威懾力一直沒有下降過。尤其中華帝國海軍在光華五十五年對光華大帝號戰列艦進行了第三次現代化改裝之後,前後耗時七年,改裝費高達11。2億龍幣,最終令光華大帝號戰列艦煥然一新,變得更加強悍了。
對光華大帝號戰列艦的現代化改裝主要集中在安裝了一座衛士防禦系統指揮中樞、8枚西北風11型洲際彈道導彈垂直髮shè系統、128枚衛士3型防空導彈垂直髮shè系統(前後各一座64單元垂直髮shè系統)。 。 。
由於改裝後的光華大帝號戰列艦安裝了衛士防禦系統的海上反導平臺指揮中樞,因此該艦在和平時期作為本土艦隊旗艦,擔任本土海上防禦指揮旗艦。戰爭期間則作為聯合艦隊旗艦使用。
當然,讓光華大帝號戰列艦作為衛士防禦系統的指揮中樞。並非只考慮到該艦的政治明星作用,更看重的卻是光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