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歡之境:於喧囂中覓寧靜(第1/2 頁)
生活,不僅僅是柴米油鹽的煙火,還有一半是清歡。清歡,宛如潺潺溪流,流淌在心靈的深處,它是一種淡然的態度,一種寧靜的心境。
清歡讓人能夠在繁華落盡之後,找尋到內心的平靜與安寧。它並非是對現實的逃避,而是一種直面生活的勇氣和智慧,是在喧囂塵世中,依然能保持內心的澄澈與自在。
古人云:“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在亂世之中,隱居隆中,享受那份寧靜的清歡。他晴耕雨讀,心無旁騖地鑽研學問,思考天下大勢,最終成為一代名相,為後人所傳頌。這種清歡,使他能夠在紛繁複雜的局勢中洞察世事,保持清醒的頭腦和高遠的志向。
蘇軾的一生,更是將清歡詮釋得淋漓盡致。他年少成名,才華橫溢,然而仕途坎坷,多次被貶。但他始終以樂觀豁達的心態面對人生的起起落落。
在被貶黃州的第二年,一日,他與朋友們出行,途中突然遭遇大雨,朋友們狼狽地四處躲雨,而蘇軾卻悠然自得,邊漫步邊填詞,成就了那首著名的《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他把自己的瀟灑與友人的狼狽描繪得栩栩如生,這份淡然與超脫,正是清歡的體現。
在黃州,蘇軾還進入了“自笑平生為口忙”的狀態。他在長江摸魚,到西山中做餅,不放過城郊的野菜,也不嫌棄市場上的豬肉,甚至將這些生活瑣事寫進詩文並留下菜譜。那首記錄“東坡肉”做法的《豬肉頌》便是他清歡生活的真實寫照:“淨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在當時,豬肉並不受待見,但蘇軾卻能從中發現美味,這份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簡單事物的珍視,不正是清歡的真諦嗎?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即便在被貶到氣候炎熱、陰雨連連的惠州時,蘇軾依然能保持樂觀的心態。他盡情享受當地的荔枝,不懼痔瘡的困擾。在這裡,他的愛妾朝雲因不適應嶺南溼熱天氣而香消玉殞,而他自己的抱負也始終無法實現,但他卻能寫出“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這樣豁達的詩句。
清歡,是一種內心的富足,它不受外界物質的束縛。正如劉禹錫在《陋室銘》中所言:“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即便身處簡陋的環境,只要擁有高尚的品德和豐富的精神世界,依然能感受到清歡的存在。
古人的九大雅事中,讀書、焚香、撫琴、對弈、飲酒、品茗、望月、聽雨、尋幽,無不是清歡的體現。
讀書時,我們能摒棄外界的喧囂,在文字的海洋中遨遊,與古人對話,領略世間的智慧和美好,如黃庭堅所說:“三日不讀書,便覺語言無味,面目可憎。”
焚香能營造出一種寧靜悠遠的氛圍,使人心境平和,如陳繼儒所言:“淨掃一室,用博山爐爇沉水香,香菸縷縷,直透心竅,最令人精神凝聚。”
撫琴則是一種與自我心靈對話的方式,如王維在隱居輞川時,於月明星稀之夜,“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那份怡然自得,便是清歡所在。
對弈是一種消遣,在“鬥智不鬥力”的遊戲中,享受思維的碰撞和樂趣,正如趙師秀在“有約不來過夜半,閒敲棋子落燈花”中所描繪的那般閒適。
飲酒能讓人暢懷,借酒寄情,如李白的“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蘇軾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李清照的“三杯兩盞淡酒,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