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回 嘆齡官賈蘭有悟 見才子女伶有感(第2/2 頁)
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
賈蘭手中的書是《尚書》,這也是乃是他所治的本經。
這本經,類似於後世的x科,乃是在易,詩,尚書,春秋,禮記五經任選一個當自己的重點學科,考經義以自己的本經為主,到時候在考生的名冊裡,除了會記錄姓名、年齡、籍貫,還會註明該生所治本經。
有明一代,大體以詩、易、書三經最多,夏朝鼎革之後,詩經一枝獨秀,連疊翠書院的山長李玄著也是治詩經而聞名。時人非常看中詩才,賈蘭寫的《聲律啟蒙》也是順應時勢的潮流,不得不說這個熱點賈蘭“蹭”得太對,得了聖上的封賞得了個七品的文散官。
千萬別小看它,須知道一府府學的教授也不過是從九品而已,正七品已經是一縣主管的品階了。
這也是賈蘭選擇不到順天府的府學就讀的其中一個原因,這學生級別比老師還高,你說尷尬不尷尬?唯有疊翠書院不同,山長李玄著乃是正一品的大學士致仕,你服我也服。
賈蘭選《尚書》作為本經,乃是深受穿越前某部綜藝的影響,主持人與兩千年前的古人跨越千年對話:
“先生,《書》好在哪裡?請先生指教。”
“我讀了九十年的《書》,《禹貢》讓我從小知道,華夏九州從何而來,後生,華夏為何一體?”
,!
“自古……便是一體!”
“《尚書》記載了幾千年前的中國!”
“所以我豈能不捨命護《書》啊!?”
後世之人研究了多少年,卻依舊沒有搞懂華夏先民從何而來。
賈蘭隱隱有感,如果能夠搞清楚這來龍去脈,或許可以找到與穿越之迷有關的線索,於是才不顧學院眾人的詫異,選學《尚書》為本經。
對於賈蘭的選擇,也有些人覺得他是在另闢蹊徑,因為五經裡以尚書字數最少,以中材而論,日誦三百字,不到九十天就可以背完,以賈蘭的拼勁,不過旬日之功。
可為什麼方唐鏡等人會對賈蘭治《書》如此敏感?
那方唐鏡對自己的質疑,撇開文人之間的意氣之爭,說到底還是利益二字,這院試的案首治的是《書》,極有可能會對原本治其它經的讀書人帶來衝擊。
這裡面可不僅僅是換一本教材,而是整個學習體系都要受到衝擊波及的程度。
古人的應試教育一點也不比今人的差。
早在宋元學案裡對五經就有過統計,毛詩三萬九千二百二十四字,書二萬五千七百字,禮四萬五千八百六字,易二萬四千二百七字,左氏春秋一十九萬六千八百四十五字。
這其中春秋肯定是最吭的,畢竟微言大義。
那剩下是不是應該將目標放在字數最少的書與易呢?
未必。
:()紅樓賈蘭:今晚省親,要不要逃?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