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4/5 頁)
幟,袍服,都是以紅為主。
騎兵過後,則是大紅百餘名火銃手,戴著結紅纓頂的青色圓帽,身著戰襖,膝下是鐵網裙,衣飾都是嶄新新制,或是剛剛漿洗過,穿著十分挺拔漂亮。
每個人手中,則是一杆細長的鐵火銃,槍管細長,散發著幽藍的光芒,槍托都是用上等硬木所制,打磨光滑上色,整根火銃,用料講究,打造精良,雖然只是百餘人的火銃小隊,但分列行進時,給人的威脅和壓迫感,卻是遠在剛剛那一小隊騎兵之上!
至此楊達等人已經深為震恐,適才口出胡言,若是這幾人不依不饒鬧起來,在戚繼光面前,恐怕國公府的面子也未必抵的上大用。
後悔之餘,楊達心中也是奇怪,戚繼光擺出這樣的陣仗似乎是在迎接某個客人,事實上戚帥自忖功大,對一般的武將視之為奴僕,對文官更是不願以下官之禮參拜,幾任薊遼總督中,只有譚綸才能以資歷和戰功折服於他,此番不知道是誰有天大的面子,居然能叫戚帥擺出這般儀仗來親迎。
在火槍手之後,又是一隊打著各色旗幟的騎兵,再之後,便是赫赫有名的鎮守薊鎮,麾下十萬大軍,屏障京師北部邊防的戚帥戚繼光了。
戚繼光此時五十餘歲年紀,但騎在馬上卻是腰背挺直,單手控韁瀟灑自若,顧盼時,眼中神光四射,根本就不像是一個即將邁入老年的資深將領。
在他身邊,數十員將領都是穿著各色鐵甲,或胸前有明鏡,或細細若山紋,或鍛打精良,散發著冷豔的鐵器之光。
所有的將帥,都是顧盼自雄,面容之上飽含自信。
張惟功看的也是心神大震,眼前這支大明軍隊,算是冷熱雜處換代之時,不論是裝備還是精氣神,還有行進時展露出來的動作,都是顯示出良好的訓練和風貌。
張惟功好歹是大學生,也讀過幾本書的,戚繼光打倭寇的故事耳熟能詳也罷了,到北方訓練士卒,初時不能服眾,後調三千浙兵至,雨中候命,雖大雨如瓢潑而下,浙兵們紋絲不動,薊鎮的北方土鱉將領們才為之驚呼,高呼戚帥之威至如此耶?由是心服,自此薊鎮大治。
這是書面上的話,當不得真。後來戚繼光一直調浙兵到薊鎮摻沙子,整治不服他的北方將領,到萬曆二年時,浙兵在薊鎮超過兩萬,嫡系將領幾乎全由南方將領組成,整個薊鎮當如臂使指,無往不利。
書面上的傳奇人物在眼前如此豪氣萬方的透過,張惟功心中也是感慨萬千。
如果是家中慘變之前,他的心境肯定與現在截然不同,對戚繼光他還是很佩服的,但心中憤恨一時難消,他對大明的官兵印象極為惡劣,現在觀看此情此景,自是千般百種滋味上心頭。
而且張惟功自有自己的心事,這幾天他一直裝作無知小兒,所以楊達幾個對他警惕心也減弱了很多,適才酒席上洩露了不少隱秘出來。
他的父親是國公府裡的大老爺,也就是未來國公的繼承人,至於楊達幾個嘴裡的二老爺,心懷不軌,這幾人是二老爺派出來尋找自己,恐怕未必存著善意罷。
自己父親看樣子是嫡長,要繼承爵位的,現在膝下無子,當弟弟的千里長途幫大哥找回繼承人,怎麼看都像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有這麼蠢的人麼?大大的不像!
當年父親不敢認帳,偷吃後擦嘴,最少也是個沒擋當的,至於府里老太爺,還有那個什麼趙夫人,恐怕在此事中作用都不小,否則的話,現成一個大胖兒子被攆了出去,以大明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風俗,這位國公府的大老爺心胸也太寬廣了一些。
怎麼盤算,前路都十分艱險啊……但事已至此,也唯有見步行步了!
“李帥,是李帥也來了!”
“怪不得咱們戚帥親自來迎,李帥當得!”
“嗯,當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