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頁(第1/2 頁)
而此前一段時間的中國軍隊,在做什麼呢?由於國軍自開戰以來一再的後退,國土不斷淪陷,國民政府內部開始出現了一些不同的聲音。少數人組織了一個非正式的所謂低調俱樂部,在各種非公開場合,宣揚所謂的抗戰亡國論,說什麼抗戰必敗,不抗日還能多活一段時間,越抗日,亡國越快,不如不抗日。最港當局當然對於這些聲音的來源是心知肚明,只是手裡實在沒有什麼可以拿得出來的戰果。現在國軍總算在臺兒莊打了一個勝仗,最高當局自然是希望能夠把這個勝利擴大化,在徐州再來一個大勝仗,消滅更多的日軍精銳部隊。這樣,也就可以更加鞏固自己的地位,爭取更多的國際同情和援助。所以,最高當局採取了與日軍針鋒相對的方針,從3月下旬起,從各戰區調集大批軍隊,使第5戰區的兵力由29個師增加到64個師又3個旅,共達60萬人。同時,他還將中央軍胡宗南、黃傑、桂永清、俞濟時、宋希濂等部佈置於豫東,作為徐州的後援力量,試圖在徐州與日軍一決雌雄,以一次大的會戰,徹底改變戰場局勢。
蔣介石的上述想法,早在臺兒莊會戰之前就已表露。他親臨徐州督戰時就對白崇禧等人說:&ldo;徐州是這次會戰的核心。徐州位於黃淮之間,地界魯、豫、皖、蘇四省之交,為南北之通津,中原之屏障。在中國歷史上,徐州之得失,有關國家之興替。&rdo;
何應欽附和說:&ldo;委員長的指示極為重要,十分英明。徐州,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南守可略豫、魯,北守可瞰淮河,不可輕易放棄。&rdo;何應欽自從西安事變之後,一度為蔣委員長所不滿,加上自己又向來在國內有著軍中第一親日派的名號,故而對蔣委員長採取了恭順的態度,萬事都以蔣委員長的意見為自己的意見,不敢有絲毫的不一致。
&ldo;我們一定要死守徐州!&rdo;林蔚也跟著隨聲附和。
劉斐認為徐州應該守,但最終必然守不住。考慮到自己僅是個作戰組長,不便公開與蔣介石&ldo;較勁&rdo;,只好用眼睛盯著素有&ldo;小諸葛&rdo;之稱的白崇禧,盼望他拿個好主意。白崇禧懂得劉斐眼光的意思,但也不好正面反對蔣介石的意見。他打了個迂迴:&ldo;這次敵軍的第10師團和第5師團進襲魯南,氣焰十分兇狂呀!&rdo;
不等白崇禧說完,蔣介石就說:&ldo;兇狂怕什麼?我們可以增調兵力。徐州必須死守,因為在徐州決戰,可以爭取時間,保衛武漢。徐州守得越久,我們爭取的時間就越多,就可以把保衛武漢的準備工作做得好一點。&rdo;
&ldo;委員長的遠見,令人佩服之至!&rdo;何應欽又發出了讚美之聲。
白崇禧見蔣介石決心已下,不好再說什麼了。
臺兒莊勝利後,蔣介石等人盲目樂觀情緒更為膨脹。
但身為第5戰區最高長官的李宗仁,對形勢的判斷並不樂觀,他深知,徐州四周為平原地帶,無險可守,日軍是機械化部隊,又多有空軍助戰,在此處打起來,中國軍隊要吃大虧。他認為:&ldo;我方在徐州一帶平原,聚集大軍數十萬人,正是敵方機械化部隊和空軍的最好物件&rdo;。李宗仁從持久消耗戰的戰略思想出發,認為在徐州同敵軍作陣地相持的消耗戰是愚蠢的。指出:&ldo;以中國軍隊的裝備,只可相機利用地形條件,與敵人作運動戰&rdo;。他為避免重蹈京滬戰場的覆轍,提出撤離徐州的意見,而軍事委員會中的少數人卻陶醉於臺兒莊的勝利中。李的意見被否定之後,即部署徐州會戰。
4月18日,中國最高軍事當局令第五戰區集中兵力於徐州附近,準備再次聚殲日軍。日軍改以部分兵力在正面牽制對方,主力向西迂迴,企圖從側後包圍徐州,殲滅第五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