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最美的家(第1/4 頁)
這是一條分界線。
西邊是一個叫普魯士的小國,他的面積很小,就連囉薩的其中一兩個州都比他大多了。
但是這個小國不“小”。
19世紀初,普魯士還是個農業國,有3\/4的居民生活在鄉村。隨著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影響和1815年對拿破崙的戰爭取得勝利,普魯士的近代工業有了長足的發展。普魯士工廠的生產力是不知道多少個農奴莊園才能相抵的。
東邊是一個叫“囉薩”的大國,他的面積很大,擁有世界第二大的國土。
但是這個大國不“大”。
囉薩帝國現在饑荒嚴重,流民四散,盜寇四起,烽煙盡處。中亞的叛亂才過去不到兩年,囉薩境內就又已經有了起義的徵兆。生產力與國土面積也遠遠不相匹配,分明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大國,但是全國Gdp在世界卻並不是亮眼的存在。
……
蘇水壽在這個分界線前,馬上就要回到自己的祖國了。
蘇水壽買了普魯士那邊的便宜啤酒,帶著個水壺裝滿之後回到了祖國。
他有多久沒有用自己的名字出現在祖國了?
1841年,一個男孩只有20歲,就用著別人的名字踏上了他鄉。
1845年,這個男人已經24歲。4年的大學學習讓他慢慢成熟,他終究不再是少年。
少年時,他以熱血報國。推進了濟貧法的透過,因而得罪權貴,貶職遭罪。
他曾經是不喜歡喝酒的。
現在的他,身上必有一個水壺裝著不少的酒。這酒水很便宜,也很爽口,他喜歡這種感覺。在普魯士,或許我們可以擴大一點兒,在德國,人們叫他啤酒。
(在我們世界裡,據說,1800年時期,啤酒製造過程中大部分實現了機械化,提高了了啤酒生產量,質量比以前更穩定,價格也便宜。恰好也是這一時期法國爆發了革命,推翻封建制的浪潮也涉及到德國。1805年,巴伐利亞國王下令,全部廢除了由原工業者公會對啤酒製造所實施的制度。自1830年起,德國的啤酒技術人員相繼前往英國等地進行傳授啤酒製造技術。這一技術傳播是以德國南部地區的優良酒花品質和採用獨特的下面發酵法釀造上等啤酒質量相結合。從此,德國的啤酒釀造技術傳播全球,進而使德國的啤酒業發展成世界上公認的啤酒王國。)
踏上故土,腳上立刻沾滿了泥土,就像曾經的少年。
蘇水壽暢快地呼吸著空氣,這裡的與那裡的分明沒什麼不同,但是他就是覺著香。
苦厄難奪凌雲志,不死終有出頭日。
蘇水壽因為濟貧法,遭到貴族譴責,被流職,被貶官。這個東西好麼?固然是好的東西,只是蘇水壽太急了。
濟貧法按道理應該由資本家們推行,這個濟貧法是資本家崛起的一個經濟基礎。濟貧法說白了就是社會資源再分配。當農奴,亦或其他生活水平得不到保障的貧窮人,得到救濟之後就能購買,就能消費。換而言之也就是濟貧法促進了市場經濟,一定程度上能夠緩和社會矛盾。
所以濟貧法是資本主義社會標配,或者說是市場經濟為了促進再分配而透過的一個法案。而封建社會是不會有這個東西的,封建貴族頂多也就是在受災時賑災罷了,其他的,想都不要想。
所以濟貧法看上去是維護了貧苦農民,貧困工人等等的利益,但究其本質上,其實是為了資本家的利益。畢竟市場的擴張和消費的增長是工作的增加,也就是剩餘價值的創造。吊著一口氣,餓又餓不死的為資本家工作。
濟貧法最多獲利者是作為統治者的資本家,究其根本只不過是統治者用殘羹剩飯吊著貧民們的一口氣罷了。
但是現在統治者是貴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