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五癃津液別 第三十六(第1/4 頁)
古文:
靈樞第36章 五癃津液別 第三十六
黃帝問於歧伯曰:水谷入於口,輸於腸胃,其液別為五,天寒衣薄,則為溺與氣,天熱衣厚則為汗,悲哀氣並則為泣,中熱胃緩則為唾。邪氣內逆,則氣為之閉塞而不行,不行則為水脹,餘知其然也,不知其何由生?願聞其道。
歧伯曰:水谷皆入於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氣,以溫肌肉,充面板,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為液。
天暑衣厚則腠理開,故汗出,寒留於分肉之間,聚沫則為痛。
天寒則腠理閉,氣溼不行,水下留於膀胱,則為溺與氣。
五藏六府,心為之主,耳為之聽,目為之候,肺為之相,肝為之將,脾為之衛,腎為之主外。故五藏六府之津液,盡上滲於目,心悲氣並,則心繫急。心繫急則肺舉,肺舉則液上溢。夫心繫與肺,不能常舉,乍上乍下,故咳而泣出矣。
中熱則胃中消谷,消谷則蟲上下作。腸胃充郭,故胃緩,胃緩則氣逆,故唾出。
五穀之津液,和合而為膏者,內滲入於骨空,補益腦髓,而下流於陰股。
陰陽不和,則使液溢而下流於陰,髓液皆減而下,下過度則虛,虛,故腰背痛而脛酸。
陰陽氣道不通,四海閉塞,三焦不寫,津液不化,水谷並行腸胃之中,別於迴腸,留於下焦,不得滲膀胱,則下焦脹,水溢則為水脹,此津液五別之逆順也。
對古文深度解析
七律詩讚:《贊〈靈樞·五癃津液別 第三十六〉》
靈樞玄妙蘊天機,五癃津液別中奇。
周易哲思通脈理,內經智慧綻光輝。
陰陽燮理乾坤定,氣血調和病恙微。
千載傳承經典在,仁心濟世德音稀。
詮釋:
詩的首聯“靈樞玄妙蘊天機,五癃津液別中奇”,表達了《靈樞》這部經典的深奧玄妙,其中“五癃津液別”這一章節更是充滿了奇妙之處。
頷聯“周易哲思通脈理,內經智慧綻光輝”,指出用周易的哲學思想來理解人體的脈絡原理,而《內經》的智慧則如光輝般閃耀。
頸聯“陰陽燮理乾坤定,氣血調和病恙微”,強調了透過調理陰陽使天地平衡,氣血調和則疾病減輕。
尾聯“千載傳承經典在,仁心濟世德音稀”,體現了這一經典歷經千年傳承不衰,體現了醫者的仁心和濟世救人的高尚品德。
一、《周易哲學視角下的〈靈樞·五癃津液別 第三十六〉解析》
《靈樞》作為中醫經典之一,蘊含著深邃的醫學智慧。其中的第 36 章“五癃津液別”更是探討了人體津液的執行與變化,具有重要的理論和臨床意義。而周易哲學作為中國古代智慧的結晶,與中醫理論有著緊密的聯絡。透過運用周易哲學的思維方式,我們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闡釋“五癃津液別”這一章節的內涵。
在周易哲學中,陰陽是最基本的概念之一。陰陽相互依存、相互轉化,構成了宇宙萬物的變化與發展。在“五癃津液別”中,我們同樣可以看到陰陽的體現。津液在人體中的執行與分佈,正是陰陽相互作用的結果。津液屬陰,而人體的陽氣則推動著津液的執行與代謝。陰陽平衡是維持人體健康的關鍵,當陰陽失調時,就會導致津液的異常分佈與代謝,從而引發各種疾病。
“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這是周易哲學中的重要思想。在“五癃津液別”中,我們也可以找到與之對應的理念。太極可以被視為人體的整體狀態,兩儀則代表著津液的生成與排洩兩個方面。四象則進一步細化為津液在不同臟腑、經絡中的執行與變化。八卦則象徵著人體各個部位與功能的相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