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古文解析:陰陽別論篇第七(第2/4 頁)
脈象陰陽的研究不僅具有理論意義,更具有重要的臨床應用價值。透過對脈象陰陽的細緻觀察和分析,醫生能夠準確判斷患者的病情,制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同時,脈象陰陽的變化也能為我們提供疾病發展和預後的重要資訊,讓我們能夠及時調整治療策略,提高治療效果。
然而,脈象陰陽的理解並非一蹴而就,需要我們不斷地學習、實踐和探索。在醫學的發展歷程中,無數醫者前赴後繼,為脈象陰陽的研究付出了艱辛的努力。他們的經驗和智慧,為我們今天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財富。
總之,《黃帝內經·陰陽別論篇第七》為我們揭示了脈象陰陽的奧秘和生命的玄妙。透過深入研究脈象陰陽,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人體的生理病理機制,為醫學診斷和治療提供有力的依據。讓我們珍視這一寶貴的醫學遺產,不斷探索創新,為推動醫學的發展進步貢獻自己的力量。在探索脈象陰陽的道路上,我們將不斷前行,永不止步。
三、古文2
曰: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隱曲,女子不月;其傳為風消,其傳為息賁者,死不治。
曰:三陽為病發寒熱,下為癰腫,及為痿厥,腨(疒肙);其傳為索澤,其傳為頹疝。
曰:一陽發病,少氣,善咳,善洩;其傳為心掣,其傳為隔。
二陽一陰發病,主驚駭、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風厥。
二陰一陽發病,善脹、心滿善氣。
三陰三陽發病,為偏枯萎易,四肢不舉。
鼓一陽曰鉤,鼓一陰曰毛,鼓陽勝急曰弦,鼓陽至而絕曰石,陰陽相過曰溜。
陰爭於內,陽擾於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則燻肺,使人喘嗚。
陰之所生,和本曰和。
是故剛與剛,陽氣破散,陰氣乃消亡。
淖則剛柔不和,經氣乃絕。
死陰之屬,不過三日而死,生陽之屬,不過四日而死。
所謂生陽死陰者,肝之心謂之生陽,心之肺謂之死陰,肺之腎謂之重陰,腎之脾謂之闢陰,死不治。
結陽者,腫四支。
結陰者,便血一升,再結二升,三結三升。
陰陽結斜,多陰少陽曰石水,少腹腫。
二陽結,謂之消。
三陽結,謂之隔。
三陰結,謂之水。
一陰一陽結,謂之喉痺。
陰搏陽別,謂之有子。
陰陽虛,腸澼死。
陽加於陰,謂之汗。
陰虛陽搏,謂之崩。
三陰俱搏,二十日夜半死;二陰俱搏,十三日夕時死;一陰俱搏,十日死;三陽搏且鼓,三日死;三陰三陽俱搏,心腹滿,發盡不得隱曲,五日死;二陽俱搏,其病溫,死不治,不過十日死。
四、對古文2:陰陽別論深度解析
《脈象陰陽與疾病傳變的深度解析》
在醫學的浩瀚領域中,《黃帝內經》猶如一座智慧的寶庫,其中關於脈象陰陽與疾病傳變的論述,更是引人深思。讓我們深入探索這些文字背後所蘊含的深刻意義。
“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隱曲,女子不月;其傳為風消,其傳為息賁者,死不治。”這一段揭示了二陽之病對心脾的影響。當二陽出現病變時,會導致人內心的困擾和身體的異常,女子可能出現閉經現象。而疾病的進一步傳變,如風消和息賁,往往預示著病情的嚴重和難以治癒。
“三陽為病發寒熱,下為癰腫,及為痿厥,腨(疒肙);其傳為索澤,其傳為頹疝。”這裡描述了三陽之病的表現,包括寒熱的發作、下部的癰腫、痿厥等症狀。疾病的傳變會導致面板乾燥無澤以及頹疝等問題,進一步加重了病情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