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古文解析:調經論篇第六十二(第2/6 頁)
居處,陰陽喜怒。帝曰:風雨之傷人柰何。歧伯曰:風雨之傷人也,先客於面板,傳入於孫脈,孫脈滿則傳入於絡脈,絡脈滿則輸於大經脈,血氣與邪並客於分腠之閒,其脈堅大,故曰實。實者外堅充滿,不可按之,按之則痛。帝曰:寒溼之傷人柰何。歧伯曰:寒溼之中人也,面板不收,肌肉堅緊,榮血泣,衛氣去,故曰虛。虛者聶闢氣不足,按之則氣足以溫之,故快然而不痛。帝曰:善。陰之生實柰何。歧伯曰:喜怒不節,則陰氣上逆,上逆則下虛,下虛則陽氣走之,故曰實矣。帝曰:陰之生虛柰何。歧伯曰:喜則氣下,悲則氣消,消則脈虛空,因寒飲食,寒氣燻滿,則血泣氣去,故曰虛矣。
帝曰:經言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陽盛則外熱,陰盛則內寒,餘已聞之矣,不知其所由然也。歧伯曰:陽受氣於上焦,以溫面板分肉之閒。令寒氣在外,則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則寒氣獨留於外,故寒慄。帝曰:陰虛生內熱柰何。歧伯曰:有所勞倦,形氣衰少,谷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氣熱,熱氣燻胸中,故內熱。帝曰:陽盛生外熱柰何。歧伯曰:上焦不通利,則面板緻密腠理閉塞,玄府不通,衛氣不得洩越,故外熱。帝曰:陰盛生內寒柰何。歧伯曰:厥氣上逆,寒氣積於胸中而不寫,不寫則溫氣去,寒獨留,則血凝泣,凝則脈不通,其脈盛大以澀,故中寒。
帝曰:陰與陽並,血氣以並,病形以成,刺之柰何。歧伯曰:刺此者,取之經隧,取血於營,取氣於衛,用形哉,因四時多少高下。帝曰:血氣以並,病形以成,陰陽相傾,補寫柰何。歧伯曰:寫實者氣盛乃內針,針與氣俱內,以開其門如利其戶,針與氣俱出,精氣不傷,邪氣乃下,外門不閉,以出其疾,搖大其道,如利其路,是謂大寫,必切而出,大氣乃屈。帝曰:補虛柰何。歧伯曰:持針勿置,以定其意,候呼內針,氣出針入,針空四塞,精無從去,方實而疾出針,氣入針出,熱不得還,閉塞其門,邪氣佈散,精氣乃得存,動氣候時,近氣不失,遠氣乃來,是謂追之。
帝曰:夫子言虛實者有十,生於五藏,五藏五脈耳。夫十二經脈,皆生其病,今夫子獨言五藏,夫十二經脈者,皆絡三百六十五節,節有病,必被經脈,經脈之病,皆有虛實,何以合之。歧伯曰:五藏者,故得六府與為表裡,經絡支節,各生虛實,其病所居,隨而調之。病在脈,調之血。病在血,調之絡。病在氣,調之衛。病在肉,調之分肉。病在筋,調之筋。病在骨,調之骨。燔針劫刺其下,及與急者。病在骨,焠針藥熨。病不知所痛,兩蹻為上。身形有痛,九候莫病,則繆刺之。痛在於左而右脈病者,巨刺之。必謹察其九候,針道備矣。
(二)白話文
黃帝問道:我聽說刺法有所謂有餘瀉之,不足補之,我想聽聽什麼是有餘,什麼是不足。岐伯回答說:有餘有五種,不足也有五種,你想先了解哪一種?黃帝說:我希望都聽聽。岐伯說:神有有餘和不足,氣有有餘和不足,血有有餘和不足,形有有餘和不足,志有有餘和不足,這些情況,各自表現的症狀都不相同。黃帝說:人有精氣津液,四肢九竅,五臟十六部,三百六十五節,就會產生各種疾病,而各種疾病的發生,都有虛實的不同。現在您只說有餘和不足各有五種,是怎樣產生的呢?岐伯說:都是由五臟所產生的。心藏神,肺藏氣,肝藏血,脾藏肉,腎藏志,五臟形成後,神志也隨之產生,神志與五臟相聯絡,並通於骨髓,而形成人的形體。五臟之間的關係,都是透過經脈來執行氣血,氣血不和,就會產生各種疾病。所以,必須保持經脈的通暢。
黃帝說:神有餘和不足會怎樣?岐伯說:神有餘就會笑個不停,神不足就會悲傷。如果氣血沒有並聚,五臟安定,邪氣侵襲於形體,就會出現惡寒發熱的症狀,但邪氣尚未進入經絡,這就叫做神之微病。黃帝說:怎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