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 鑰匙(第1/6 頁)
文師父說罷這句,眼神裡再一次流露出那種焦慮。按道理來說,這種表情是不應該出現在這個瘋子的臉上的。當我再問他過河去做什麼的時候,他告訴我,這一言難盡,我們一邊走一邊說吧。沒有車,我們只能打車走,他帶著我在涪陵一個叫做關廟市場的地方附近吃了碗抄手,文師父說,這一趟可能要把一些必要的東西準備齊全,你最好是檢查下自己還缺不缺什麼東西,如果需要買就立刻去買。我告訴他,隨身的東西大致上能夠應付多數情況了,就是墳土還沒剩下多少了,但是這城裡到哪去找墳呢。他說那就好,你別擔心,一會我們要去的地方是在鄉下,別樣不敢說,墳包倒是多的是。於是吃完以後,我們沿著下坡走到了河邊,打聽了一下在什麼地方坐渡船,5塊錢的船票,我們去了那個名叫“北山坪”的山腳下。
路上,文師父告訴我,這次帶我去見的這個人,實則是他的一個故人的後人。他的這個故人早在10多年前就已經去世了。他告訴我,那個去世的故人姓丁,是我們這一行的,早年在涪陵本地都算得上是最老資格的前輩。解放初期就開始在行內混跡,那期間人們還比較相信,於是替人解決了不少難題。家裡也有些積蓄,有人建議他從北山坪農村搬到城裡來住,他卻怎麼都不肯。沒人知道是為什麼。後來在文革期間被打倒坐牢,幾年後出獄人已經消瘦不堪。自己的一身本領都沒有傳授給他的獨子。我問文師父,這位老前輩既然這麼有名那麼我應該聽說過才是,他說,他太過於低調,甚至好像是被迫害怕了,出獄後都開始有點神出鬼沒,不再幹什麼業務,只是簡單地在山裡鄉親間,替他們做做法事,誰家修新房子了,他回去看風水,誰家死了人了,他會幫忙去送行,總之一代宗師,就這麼變成了一個地道的農村神棍了。我嘆了口氣,心想那場文革鬥爭,竟然可以害得一個不懼鬼神的老宗師低下頭,並從此害怕起身邊活生生的人了。
渡船靠岸以後,我們開始沿著一條彎彎小路朝著山上走。在走到一個分岔口的時候,文師父指著左邊一條小路對我說,你來過涪陵這麼多此,知道那條路是通往哪裡的嗎?我說不知道,來涪陵都待在城裡,他說,那邊走過去,有一個遺蹟,叫做點易洞。我問他那地方是幹嘛的,他告訴我,在中國古代有個叫做程頤的文學家,曾經因為被貶到涪陵,於是隱居在那兒的山洞裡,終日吟詩作對,然後用自己的方法參悟《易經。易經我當然知道,幹我們這行的,必修課程之一。但是從來都沒有人敢說參透了易經,因為熟知些許,便能夠洞曉天機了。《易經絕對是全世界的寶貝,只不過同樣也被劃入了偽科學的範疇。於是當文師父告訴我那個程頤參破易經的時候,我覺得還是有些誇大其詞了。他還說,當初他被貶後,就選擇了在這裡隱居,住山洞,睡石床,心情好的時候喝點小酒看看江景逗逗猴子,心情不好的時候就讓自己坐在洞內面壁沉思,皇帝的昏庸和聽信佞臣的讒言,使得他空有滿腹經綸和報國大志,也不得不在這個偏僻的地方虛度光陰。好在他也算是個心胸豁達的人,而且在當時的文人墨客圈子裡,威信也是極高的。後來當大家得知他隱居於此以後,都紛紛慕名來拜訪,黃庭堅算得上其中最著名的一個,那時候的當代大書法家和文人。不過那個時候,當文人最大的樂趣卻在於尋得知己,於是黃庭堅和程頤成了千杯嫌少的知己,黃庭堅在山上陪著程頤住了很長時間,在山壁上書下了許多見解和對易經的崇拜,後來被刻成了巖刻。
我說既然這地方這麼有名,那麼咱們先去看看去吧。文師父說,先不忙去,我們還是先去丁家看看,我估計這次的這個事,和這點易洞都有莫大的關係。我有些吃驚,不知道那家人到底惹到了什麼,竟然可以牽扯出這麼久遠的歷史遺蹟。於是一路上我不再多話,默默地跟著文師父上山去。繞到後山以後,再走了大約1個小時,遠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