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1/5 頁)
中國經濟奇蹟從何而來(1)
曾被拿破崙描述為“沉睡的雄獅”的中國,到20世紀末終於覺醒了。在過去30年中,只不過經歷了一代人,中國的經濟就創造了一個奇蹟: 從一個貧窮落後的國度,一躍成為全球矚目的經濟強國,甚至已經有人開始預言,中國將成為下一個超級大國了。對於中國的經濟奇蹟,已經不需要任何的經濟資料、圖表來進行證實了。任何一個人都可以從其個人生活的改變,以及隨處可見的巨大變化那裡作出證明。
但是,中國經濟奇蹟發生的原因是什麼呢?
實際上,自從開始,就不斷有人探究中國的經濟奇蹟產生的原因。一個普遍的觀點是,改革開放徹底激發了中國民眾的活力和創造力,使他們爆發出了巨大的經濟潛能,這是中國經濟取得如此巨大成績的最大原因。這也就是很多人所說的制度的改善。
這確實沒錯。也正因為如此,人們讚頌中國的經濟改革,讚頌農村的包產到戶,讚頌工廠的承包經營,讚頌現代企業制度的推行,讚頌開放投資,讚頌各式的產權變革。
但中國的改革開放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經歷了一個漫長而艱難的轉變過程。當中國從嚴酷而混亂的“文化大革命”中走出來之後,貧窮的現實讓人們渴望發展經濟,這才有了隨後的改革開放。
由於過去我們長期實行計劃經濟管理制度,由國家制定一整套指令性計劃指標,層層分解,下達執行,把企業的一切經濟活動都統統管死,導致企業的生產經營既不受市場供求變化的影響,也不受競爭和優勝劣汰規律的約束。這種制度的結果是效率低下,競爭力很弱。
但改革開放的過程卻是困難重重。初期,由於擔心人們觀念上無法接受,政策上都不敢說搞的是市場經濟,甚至不敢說是商品經濟。在改革開放剛剛開始的時候,人們還是很擔心“市場”這兩個字的,但是,市場必須是改革的方向,於是便提出一個模糊但卻有很強指向性的方針——“對內搞活經濟、對外實行開放”,然後到1982年又提出新的方針——“以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再到1984年開始提出“有計劃的商品經濟”,1987年的“國家調節市場、市場引導企業”,一直到1992年才正式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改革開放的市場取向曾遭到一些人的猛烈批評,但是仍然有不少地區,特別是廣東省,已經在有意識地擴大和發展市場,擴大對外的開放,使得當地經濟煥發出巨大的生機和活力。
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適時提出了“黑貓白貓論”,為一些膽大、敢嘗試的人徹底鬆綁,中國經濟開始全面展現活力。也就在這一年,中國正式建立起市場經濟理論,明確提出要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基礎性的作用。這就是鄧小平理論的核心觀點。而全國人民也看到了廣東等地區在經濟發展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功。這些地區起到了很好的榜樣作用,開放市場的潮流迅速蔓延到了全中國。一時間,要不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成了反映不同地區觀念是否開放的最重要的標誌。
市場經濟理論的建立,使人們看清楚了未來的經濟發展方向,中國的經濟走向更為清晰,中國的政治走向也開始變得明朗;私有經濟開始迅猛發展,呈百花齊放之勢;2001年加入WTO後,中國經濟正式融入世界經濟的潮流中,開始在世界經濟的舞臺上龍飛鳳舞。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中國經濟奇蹟從何而來(2)
從這中間我們可以看出,中國經濟是從計劃經濟、半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不斷轉變,經濟活力不斷釋放的過程;市場規模也不斷由小到大,先是沿海5個特區和14個開放城市,之後是全國市場的開放,再之後是對整個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