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頁(第1/2 頁)
司馬直長槊高舉:&ldo;所有人聽令!隨我殺啊&rdo;!
兩千秦軍騎兵得令,以百人為一馬隊,朝著那些四散奔跑的波倫人掩殺過去,那些波輪人此時已無鬥志,只顧逃命,這番掩殺,已經不是戰鬥,而是屠殺了。
一刻鐘之後,司馬直留下兩屯人馬收繳兵器馬匹,帶著其他人朝蛇腹口殺去。
此戰司馬直以極少的損失擊潰波倫2000鐵騎,除了秦軍尾隨其後,驟起發難以及秦軍自身眾志成城之外,馬鐙和這些秦軍手持的長槊起了決定性作用。
槊的形制與長矛相近,重量和長度卻大不相同,不僅每支長槊重約十八斤,槊首也有尺許長,不僅可以馬上衝刺,揮舞劈砍也是威力驚人。只有那些體型高大臂力過人的騎士,才能揮舞自如。騎士手握長槊一番衝殺,敵軍鎧甲在長槊面前簡直形同兒戲,所以又稱穿甲槊。只因長槊造價驚人,所以歷代騎軍並未普及。秦城秦軍這數百年的積累,如今也不過五百多支。而蒙靖司馬直所使的,都是這種丈八長槊。
長槊製造極為費事費時,往往需要三年之久。槊杆以上等韌木的主幹,剝成粗細均勻的蔑條,然後膠合而成。而韌木以做弓弩用的柘木為最,次以桑、柞、藤,最差也得用竹子。把細蔑用油反覆浸泡一年,使其不再變形,不再開裂,方才完成了第一步。
一年之後,將蔑條取出,在蔭涼處風乾數月。然後用上等的膠漆膠合為一,外層再纏繞麻繩。待麻繩乾透,塗以生漆,裹以葛布。然後上生漆,幹一層裹一層,直到用刀砍上去,槊杆發出金屬之聲,卻不斷不裂。
然後去其首尾,截短到丈八左右。前裝精製槊首,後安槊纂。如此不斷調整,合格的標準是用一根麻繩吊在槊尾二尺處,整個丈八長槊可以在半空中如秤桿般兩端不落不墜,如此才算合格。
司馬直到了蛇腹口,來見秦峰:&ldo;二哥,那兩千人馬隊被我們殺散了!斬首千餘&rdo;!
&ldo;我軍折損多少&rdo;?秦峰此時最關心的是這個,騎兵折損過多,下面的奔襲波倫王城便困難重重。
司馬直據實報告:&ldo;我軍折損騎兵兩百,折損馬匹四百多&rdo;!
還好,這傷亡數字還在秦峰可以接受的範圍之內,秦峰看著滿身血跡的司馬直:&ldo;阿直,辛苦了!讓我軍騎兵凡戰馬損傷者,全部換上波倫人的馬匹,儘快補充箭矢裝備等物,谷口待命&rdo;!
這時,蛇腹口山谷內的火焰漸漸熄滅,殘餘的波倫軍隊見火勢稍弱,紛紛朝著來路逃去。
秦峰提劍在手:&ldo;所有將士聽著,隨我殺啊&rdo;!所有秦軍腰縛人頭,紛紛朝著谷中波倫人衝殺過去。
波倫人見秦軍來追,逃的更快了!秦軍一直追殺了十餘裡,波倫人扔了一萬多具屍體,只有一千多敗軍,朝著波倫王城倉皇逃去。
秦軍萬餘軍士,紛紛高呼:&ldo;勝了!我們勝利了&rdo;!
第11章 諸公信我復何求
我們勝利了!這斬首上萬的勝利,一舉洗刷了數百年來被波倫人欺凌的屈辱歷史!一舉喚醒了秦人血脈裡的那股好戰之心!
司馬直和蒙靖以及一些年輕軍士更是抬起秦峰高高拋起,再用手接住,齊聲高喊:&ldo;萬歲!左庶長萬歲!秦軍萬歲&rdo;!
如此狂歡一陣,秦峰落地之後對著萬餘秦軍士兵說:&ldo;秦軍銳士們!我知道大家激戰一夜,都很辛苦!可是再辛苦我們也要立即出發,去打下波倫王城,去殺了波倫王!波倫王城離此足有二百餘裡,若是打不下波倫王城,我們身後的數萬家眷就危險了!他們就會身處荒野之中,被瘋狂反撲的波倫人殺死&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