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頁(第1/2 頁)
鳩佔鵲巢,外賊侵地妄稱王(1)
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簽訂之時,新疆正處於多事之秋。此時的清政府,注意力大都被太平天國和捻軍等內地起義軍吸引,對新疆的控制有所放鬆,南疆先後出現了三個較大規模的割據叛亂政權,即庫車的熱西丁霍加、和闐的哈比布拉帕夏與喀什噶爾(今喀什)的司迪克伯克。
三個割據叛亂政權中,以喀什噶爾的司迪克伯克危害最大。司迪克本是一個趁亂起事的西域梟雄,占城為王后感到底氣不足,人心不穩,便想請一個有宗教和貴族背景的人來壓壓場子,以幫助維持統治,後來他左盤算右盤算,最後選定了一個人,即當時避居在浩罕國的布素魯克,即當年大和卓之曾孫、張格爾的獨子,一個血統純正的白山派&ldo;霍加後裔&rdo;。(和卓為波斯語的漢語音譯,意為&ldo;聖裔&rdo;,專指伊斯蘭教創始者穆罕默德的子孫,後來也用以稱呼伊斯蘭教學者和大阿匐。)
說起這張格爾,乃是當年的大和卓之孫。&ldo;大小和卓&rdo;之亂被平定後,新疆安定了半個多世紀,但是,躲在中亞浩罕國避難的張格爾仍舊賊心不死,19世紀初他在浩罕國的支援下,屢次潛回新疆,試圖製造混亂,奪回原來的權勢。
當時發生了一個&ldo;斌靜&rdo;案。1819年,喀什噶爾參贊大臣斌靜強佔了浩罕商人薩賴佔的女兒,出於民族和宗教的禁忌,薩賴佔在羞忿之下,將女兒殺死,拋屍在參贊衙門。此案發生後,新疆人心激憤,要求清政府嚴懲肇事兇手,當時清政府派了伊犁將軍慶祥前往查辦,但慶祥庇護斌靜,只將他革職查辦而草草收場,結果引發了更大的矛盾和衝突。
趁此機會,張格爾在浩罕統治者的支援下乘虛而入,大肆鼓譟,帶領數百人入境企圖煽動民眾作亂,但這些人剛一入境就遭到清軍的伏擊,幾乎全軍覆沒,只有張格爾和少數幾個親隨冒死逃脫。1824年,張格爾再次入境作亂,但還是無功而返。兩年後,他第三次入境,並利用狂熱的宗教煽動,裹脅了萬餘人攻佔喀什噶爾,並一度佔領了塔里木盆地南緣的英吉沙、葉爾羌、和闐等地。
但好景不長,清政府很快派伊犁將軍長齡和陝甘總督楊遇春率兵進剿張格爾,並收復了英吉沙、葉爾羌、喀什噶爾、和闐等地,張格爾後來也被清軍將領楊芳活捉,結果被械送到北京斬首示眾。
在&ldo;大小和卓&rdo;和&ldo;張格爾&rdo;之亂後,大小和卓的後裔一直躲在浩罕國避難。清政府曾多次要求將這些人引渡回國,但遭到了浩罕統治者的拒絕,原來,浩罕統治者想利用這些人在當地的&ldo;聖裔&rdo;身份和宗教影響力,來干涉新疆的事務,謀求自己的利益。
浩罕國本是19世紀的中亞國家,處於費爾幹納盆地,清初的時候也曾歸附過大清帝國。19世紀初期,這個信仰伊斯蘭教的小國利用清朝衰落的機會,控制了哈薩克草原和帕米爾以西的廣大地區,其疆域北到錫爾河,西達鹹海,南接印度,其疆域跨越了現在除土庫曼的中亞四國(烏茲別克、塔吉克、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一躍成為一個野心勃勃的中亞地區大國。
浩罕國的主要居民為烏茲別克人,其次為塔吉克人、吉爾吉斯人和哈薩克人,核心地區在包括浩罕、安集延、馬爾吉蘭、納曼乾等城的費爾幹納盆地,19世紀中期,人口約一百五十萬。在奧馬爾汗(1809‐1822在位)和馬達裡汗(1822‐1842在位)的統治下,汗國進入鼎盛時期。馬達裡汗統治期間,曾竭力支援和卓後裔進行叛亂活動。只可惜此人統治暴虐,後於1842年的內亂中被殺死,浩罕國的國內政局也由此陷入動盪之中,直到18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