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第1/2 頁)
大清帝國是唯一沒有受到北方遊牧民族大規模騷擾的王朝,但它遭到了來自海上商業民族的挑戰。《中英南京條約》還只是一個開端。帝國將由此淪落。
1842年8月29日,這一天對英國人是喜氣洋洋的一天,他們以很小的代價,達到了他們前輩一直沒能完成的目標‐‐叩開傲慢的天朝之門。也許從這一天起,他們明白了和這個國家打交道的最好方式。
就在這一天,中國和談代表顫顫巍巍地登上了英國的&ldo;漢華麗&rdo;號軍艦,在早已擬好的《南京條約》上簽字畫押。唯一讓他們感到寬心的是,這個條約不是在北京簽訂,至少表面上保全了天朝的顏面。除了對割地賠款感到痛心外,對於其中的部分條款如協定關稅、最惠國待遇等,他們可能在不甚了了的情況下,就已經匆忙答應了英國人的要求。
就外交實踐來說,這些清朝的大員基本就是白痴。
可我們又怎麼忍心去責備一百多年前這些槍炮下的清朝官員呢?在科舉考試裡,可從來就沒有外交這一門。這個因鴉片而導致的戰爭,在條約裡卻對鴉片隻字不提,這實在是和帝國開了一個莫大的玩笑。
被割讓後的香港
條約是英國人草擬的,按他們認為的重要程度加以排列。第一條是停戰協定。第二條是五口通商,也是英國人的主要目的,下面的幾個條款都是圍繞著通商而設定的。第三條是以修船堆貨的名義割讓香港島。第四、五、六條是賠償問題。後面幾條涉及到關稅和領事裁判權問題,到後面的談判修約中得到解決。
值得一提的是,第十一條是關於平等國交的。這個當時被爭得面紅耳赤的條款,現在看來,卻是最平等的一條!
割地賠款,本也是19世紀戰敗國的通常之事,普法戰爭後法國也曾遭遇此等屈辱。為保住顏面,天朝一再說香港島是&ldo;商借&rdo;,幸好割的只是天邊之一小島,對此倒也沒看出有多麼的心疼‐‐後來甲午戰爭還割讓臺灣島呢。
天朝上下沒有想到的是,香港後來倒成了繁華之地,這又是一個美麗的意外。五口通商的其他地方,也大都順勢發展,特別是上海,由一個幾乎是灘塗之地發展成為一個國際大都市,其繁榮遠勝於內地其他城市。這反過來說明,全球化的過程,早進入早受益,似乎是不爭的事實。對於此等尷尬事實,國人往往迴避,這裡的疙瘩,其實還是因為不平等和被強迫的&ldo;不爽&rdo;導致。
但是,《南京條約》還不是鴉片戰爭的全部結局,第二年(1843年)7月的《五口通商章程》及10月的《虎門條約》,英國人又巧取豪奪了領事裁判權和片面最惠國待遇。從英國人刻意製造的陷阱看來,這次戰爭的實質並不在鴉片本身。
1842年12月,當美國總統泰勒得知《南京條約》簽訂的訊息後,立刻派出眾議員顧盛前往中國交涉,爭取和英國一樣的待遇。美國人比英國人還要狡黠,他們甚至不費一槍一彈,就取得了英國人辛苦獲得的同樣成果,甚至更多。當然,根據片面最惠國待遇,英國也同樣享受好處。
條約中國和兩種世界觀(2)
英國行使領事裁判權
顧盛為了顯示美國的先進和強大,給天朝帶了不少新鮮的玩意:地球儀、航海地圖、手槍、步槍、蒸汽戰艦模型、氣溫計、眾多的科技書籍等,這些本是戰敗的中國最需要的,但卻被依舊傲慢的天朝視為&ldo;奇技淫巧&rdo;給拒絕了。
令顧盛沒想到的是,他的致命武器居然是他攜帶的&ldo;國書&rdo;。他從天朝官員閃爍不定的言辭裡看出,這些人非常不願意讓他這個洋鬼子前往北京面聖,在他們眼裡,如果眾多洋人都要面見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