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頁(第2/2 頁)
制外攫取財富,而老百姓必然成為他們盤剝的物件。
一封奏摺,揭開了鴉片的蓋子(3)
國困民窮,老百姓活得看不到希望,唯有革命造反。於是乎,白蓮教、太平天國、捻軍等揭竿而起,兵禍遍於中國,生靈塗炭,人民在戰火中或被殺戮、或流離失所。十多年的國內戰亂,導致人口大量減少,這才為&ldo;同治中興&rdo;創造了條件。馬爾薩斯說,唯有瘟疫和戰爭才能大量減少人口,緩解資源的危機,中國晚清時期很不幸地充當了這個理論的實驗品。
但西方國家並沒有遵循馬爾薩斯的人口論,他們找到了新的方法,那就是殖民主義和工業革命。殖民主義把人口遷移到新的地區,特別是新大陸美洲和澳大利亞等地,既緩解了人口的壓力,又增加了國民的財富,何樂而不為?
黃爵滋的奏摺,不過是揭開了鴉片的蓋子,透過鴉片貿易,可以看到帝國臨近死亡的影子。鴉片戰爭後,晚清近七十年的歷史,正是國人最為屈辱的時期。
鴉片辯論賽和林則徐的誤判(1)
黃爵滋的奏摺裡說洋人嚴禁其本國國民吸食鴉片,卻專誘他國,禍害別國百姓。事實是否真的如此呢?
樊美平先生曾經在2001年《書屋》第三期發表過《天朝的崩潰與意識的困守?》的文章,裡面提到一個被國內學界一直有意或無意忽視的問題,即英國政府對鴉片貿易的態度。
樊先生在查閱了大量鴉片戰爭前的英國檔案後發現,英國政府承認清政府完全有權制止鴉片走私,對清政府所採取的禁菸措施,也並不企圖幹預。1838年6月15日,當時的英國外務大臣巴麥尊給駐華商務監督義律的訓令中寫道: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