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頁(第2/2 頁)
玉麟只能嘆道,&ldo;老臣抗疏千行淚,一夜悲歌白髮生!&rdo;
事實上,以慈禧太后為首的清廷在整個中法戰爭期間,即使在宣戰以後,也始終或明或暗地尋求媾和活動。鎮南關大捷本來使中國在軍事和外交上都處於一個相對有利的地位,但是,慈禧太后擔心法國會&ldo;因憤添兵&rdo;,不斷擴大戰爭,兵連禍結,這時主管談判事務的李鴻章說,&ldo;諒山已復,若此時平心與和,和款可無大損,否則兵又連矣&rdo;,&ldo;當借諒山一勝之威與締和約,則法人必不再妄求&rdo;,慈禧太后對此點頭稱是,以勝求和,也就順理成章了。
武人好戰,情有可原,但作為大清帝國的總當家,慈禧太后考慮的可能要多一點。就當時的情況來說,雖然清軍在鎮南關、諒山等地大敗法軍,並在北越處於一個有利的地位,但是,法國艦隊當時也佔領了澎湖,對臺灣地區形成了封鎖狀態,中法在陸海兩個戰場上,雙方互有勝負,總體上形成一種均勢。
慈禧太后擔心的是,法國人會因失敗而憤怒,因憤怒而繼續擴大戰爭。實事求是地說,對于越南未來的戰局,不要說慈禧太后沒有十分的把握,恐怕前線將士心裡也未必有底。鎮南關大捷和臨洮大捷,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清軍在人數上的壓倒性優勢所取得的,而雙方在軍事實力上的差距,卻不是短時間能夠彌補的。
譬如在海戰方面,中國的海軍和法國艦隊根本不是一個級別,這從馬尾海戰和浙江石浦中國兩艘軍艦被擊沉的慘痛失敗就可以看出。更讓慈禧太后心煩意亂的是,法國艦隊可能會對從南到北的海上漕運構成威脅,甚至可能像第二次鴉片戰爭一樣,法國艦隊北上進行騷擾,再度攻擊京畿,這也導致清廷對持續作戰底氣不足。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