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頁(第2/2 頁)
花了8年的時間(1879年到1887年)寫成了40卷50萬字的鉅著《日本國志》,從各個角度研究了日本的歷史和現狀,特別是近代日本的制度變革。只可惜,此書1890年在廣州付刊後,卻遲遲沒有刻成,一直到1895年才正式出版。後有人說,假如這本書在甲午戰爭爆發前為人所知的話,戰爭可能就是另一個結果了。
關於近代國人對日本的認識,黃遵憲曾說,&ldo;只一衣帶水,便隔十重霧&rdo;。如今國人對日本的感覺,何嘗不是如此?目前網路上一些仇日憤青的過激言論,更是一種既羨又懼的無知變態之心理表現。最讓人擔憂的是,在一種群體不理性思維的氛圍下,認識和了解我們的近鄰竟成不易之事,這何嘗不是一種悲哀?如果國人繼續無知地憤怒下去,誰又能保證一百年前的悲劇不會再發生一次?
朝鮮風雲突起,日人心懷不軌(1)
1894年,也就是中國的農曆甲午年,朝鮮發生了一件大事,這就是東學黨起義。東學黨是個打著宗教名義的組織,和洪秀全的拜上帝教反其道而行之,他們以儒家佛老學說為本原,對抗當時的西學西教,但在盲目排外方面,和義和團倒有幾分相似之處。
當時的朝鮮小王朝也已是日薄西山,民怨沸騰,朝不保夕。正如當時民謠所說的,&ldo;金樽美酒千人血,玉盤佳餚萬姓膏;燭淚落時民淚落,歌聲高處怨聲高&rdo;。這時的朝鮮,何嘗不是內憂外患,時刻坐在火山口上?
李鴻章
果不其然,東學黨人起事後,在國內一呼百應,很快佔領全州,並揚言直搗王京。朝鮮小王朝被弄得大為驚恐,只好又厚著臉皮前來天朝借兵助剿。清廷駐朝鮮總代表袁世凱接到朝鮮的&ldo;借兵&rdo;申請後,便請示上級領導李鴻章是否出兵,李鴻章沉吟再三,向皇上奏請派直隸提督葉志超和太原總兵聶士成帶兵兩千多人開赴朝鮮。同時,按照《天津條約》,由駐日公使汪鳳藻將出兵之事告知日本政府,理由是中國顧念藩服,又因朝鮮請兵,故而派兵代平其亂,待亂平自然收兵回國。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