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部分(第2/5 頁)
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
【註釋】悶悶,法簡政廉的無主觀妄為之象。
賢人謙讓於朝,小人息爭於野。舜、禹有天下而不與,便是以賢才化無事。所以,在上者能不貪婪妄為,人民也就不從事巧偽智詐,以致能風俗淳樸。班固《景帝贊》說:〃周、秦之敝,網密文峻,而奸軌不勝。漢興,掃除煩苛,與民休息。至於孝文,加之以恭儉,孝景遵業,五六十載之間,移風易俗,至於黎民醇厚,〃
其政悶悶,並非是指敷衍塞責、無所事事,而是說只需營建一和諧寬鬆的社會大環境,讓人民公正自由的自作自息。其舉措正象杜甫《春夜喜雨》詩所謂:〃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既讓人民悄悄地享受潤澤,又不驚擾人民淳樸之天性。
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註釋】察察:精審,嚴苛。缺缺:狡詐。
禮繁則不莊,業繁則無功,令苛則不聽,禁多則不行。桀、紂之禁,不可勝數,故民因而身為戳。民待刑名規矩而正者,是削其性;待刑名規矩而固者,是侵其德;此皆使民失其常然。上以智偽防民,民亦以巧詐避之,淳樸之風則將敗離。
【漫談】胡耀邦在平反冤假錯案時曾說:“從1957年開始的二十多年來,一個又一個莫名其妙的政治運動,坑害了一批又一批的優秀人才。沒被坑害的只能裝啞巴,甘當“白痴”;因為“有道難行不如醉,有口難開不如睡”,談不上還有什麼建設社會主義的熱情和激情來充分發揮他們的真才實學。那麼剩下來的,則多半是些庸才、奴才和鷹犬了!”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註釋】事物內矛盾的雙方依據一定的條件向其反向轉化,這是事物發展變化的內在規律性。利與害同門,禍與福同鄰,禍福相依而生。也就是說,好事和壞事是可以互相轉化的,在一定的條件下,福就會變成禍,禍也能變成福。
荀子說:〃權術不正,則禍託於欲,而人以為福;福託於惡,而人以為禍;此亦人所以惑於禍福也。〃韓非子說:〃人有禍則心畏恐,心畏恐則行端直;行端直則思慮熟,思慮熟則得事理;行端直則無禍害,無禍害則盡天年;得事理則必成功,盡天年則存而壽,必成功則富貴全。壽與貴謂之福,而福本於有禍,故曰〃禍兮福所倚〃。人有福則富貴至,富貴至則衣食美;衣食美則驕心生,驕心生則行奇僻而動棄理;行邪僻則生死夭,動棄理則無成功。夫內有死夭之難,而外無成功之名者,大禍也。而禍本生於有福,故曰福兮禍所伏。〃
孰知其極?
【註釋】極:極致、最終。
老子的唯物辯證思想,不僅揭示了事物對立統一的根本規律,而且還揭示了事物矛盾雙方對立轉化的規律,形象生動地說明了事物由量變的不斷積累引起事物根本質的變化。 禍與福發展變化的這種因果關係,誰人能分得清?利為害本,福為禍先。唯不妄求利者無害,不妄求福者無禍。
其無正,正復為奇,善復為妖。
【註釋】奇:怪異。妖:災害。
事物皆有其自然中正之道,持守其道,應而不倡,則無偏曲,萬物自然各得其所。善本自然,如果不循自然,苟有心而為善,以施為治之,形名執之,則會反生事原,巧闢滋作,善事則能化為妖害。
【漫談】羅素說:“普遍的混亂必然要引起道德的敗壞。當你的儲蓄明天會被一掃而光時,勤儉就似乎是無用的了;當你對別人誠實而別人卻必然要欺騙你的時候,誠實就似乎是無益的了;當沒有一種原則是重要的或者能有穩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