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頁(第1/2 頁)
君臣見面之後也沒空寒暄。蕭瑾京城那頭也忙得很,匆匆一見後,他便立馬讓蘇仿領他去田裡。
這田都在城外,蕭瑾他們前去的時候正好趕上冬麥收割的時候。
一眼望去除了金燦燦的麥子,還在田間忙碌的百姓。割麥雖是一件辛苦事兒,但這些人臉上卻不見辛苦,反而笑容滿面。
如今這是四月天,不冷不熱,且這兩天剛好也都是好天氣,蘇仿望著一望無際的麥田,同蕭瑾解釋:&ldo;當初臨淮關起了站事,朝廷為了糧食煞費苦心。臣這才鬥膽在整個建康府推行稻麥輪作制。當時看著實有些冒險,好在這些麥子都長出來了,若不然,捅出來的簍子可大了。&rdo;
蕭瑾也不會因為這件事情就怪他。事急從權,蘇仿也是為了戰事著想,他道:&ldo;便是顆粒無收也怪不到你頭上。&rdo;
蘇仿心頭熨帖:&ldo;若是顆粒無收,臣心裡也過意不去。&rdo;
不過好在,老天還是眷顧他們的。
蘇仿指著田中勞作的百姓:&ldo;麥子這兩日割過之後正好可以曬乾,再過些天,未必能有這樣的好天氣,所以建康府百姓這些日子也是忙得腳不沾地。&rdo;
蕭瑾反倒關心一件事:&ldo;割麥的農具可齊全?&rdo;
蘇仿想了想,還是說了實話了:&ldo;其實是不全的,如今不少人家都缺農具,有的找人租了,有的便是幾家合著用一套。如今割麥還好,等回頭種稻子需得用上耕牛的時候,才叫一個難的。&rdo;
一牛難求,說的正是農忙的時候。
蕭瑾聽著心裡有些難受。
百姓還是太窮了,要不然也不會連農具都買不起。再有便是鐵製的農具太貴了,如今冶鐵業並不發達,一個鐵質的農具還算比較精貴,普通人家也用不起。
蕭瑾腦子裡倒是有不少好東西,也有不少賺錢的好路子,譬如造一艘大船直接去海上貿易,那必定是一本萬利。但他也知道,再好的路子如今用著都不妥。一旦大批的金銀湧入夏國,而夏國的發展又跟不上,最後倒黴的還是他這個皇帝。唯有將整個夏國的基礎設施弄好,後續才能更加穩妥地發展。倘若一味求速成好高騖遠,興許適得其反。
所以,不管什麼事都得慢慢來。
蕭瑾安慰自己,也安撫蘇仿:&ldo;慢慢來,以後都會有的。&rdo;
蘇仿只笑了笑,他也是這般期望的。
興許是他們人有些多,旁邊收麥子的幾個村民見狀,連忙拎了一壺茶水前來招待。
走近之後又認出蘇仿是知府大人,態度愈發熱切起來。
&ldo;真是多虧了蘇大人,若不是您,這些麥子也長不起來。&rdo;
這一片並不都是官田,還有不少是百姓自個兒的田地。當初看著官府的人整日在挖渠,百姓們稍微打聽便知道這是預備在種冬小麥。雖然疑心他們江南水田怎麼能種小麥,但是眼瞧著官府那邊辦的風風火火的,不少人也跟著學了。
這還得歸結於蘇仿的好名聲。說他是個貪官、是個不管事兒的,那興許真沒有多少人願意跟在他試一試。
一旦有人主動模仿,便帶動了建康府一大片的百姓。他們想的也簡單,反正冬日閒的慌,還不如多給自己找點事兒做。若是來年種不出來也無妨,可若是種出來,那不就賺了嗎?
誰能想到,還真給他們種出來了。
老農們見著蘇仿就跟見到再生父母一樣:&ldo;這茬麥子長得可真好啊,回頭曬乾了家裡能吃上大半年呢。&rdo;
蘇仿看了看蕭瑾,道:&ldo;這都是聖上的功勞,這稻麥輪作之法可是聖上先提出來的。&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