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部分(第3/5 頁)
將這些看在眼裡的喬潘托里亞諾這時拍了拍丹尼斯的肩膀,用認真的口吻說道:“我們還是走吧,丹,這裡已經變成他們**的地方了。”
周圍的幾個劇組員工頓時輕笑了起來,凱特有些不好意思的別過腦袋乾咳了聲。
“好了,夥計們,已經差不多了,我們也該離開了。”看看觀眾們已經開始三三兩兩的往外走了,阿德里安站起來招呼大家準備回去,但他剛走到過道就被幾個人攔住了。
“你好,阿德里安先生,我是《洛杉磯晚報》的約翰貝特森,可以問你幾個問題嗎?”當先一個一頭棕發,五官還算端正的男人如此說道。
“阿德里安先生,我是《東部共和報》的記者,可以談談你這部電影嗎?”貝特森後面那個人將手伸了過來,他有對很醒目的招風耳朵,是個法國人,因為他用的是法語。
後面還有幾個人,紛紛用著本國的語言或者口音古怪的英語做著自我介紹,阿德里安一邊點頭示意一邊瞟了眼跟在身後的拉弗恩,拉弗恩微不可察的聳了聳肩。
都是小報嗎?好吧,無所謂。阿德里安微笑著舉起了手:“謝謝你們的捧場,有什麼問題就請問吧,當然,請不要太刁鑽,我想你們肯定不希望我說無可奉告之類的話吧?”
雖然柏林電影節的主流是政治向的電影,可作為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電影節之一,依然有不少出…色…的電影前來參加,比如那部在64屆奧斯卡上同時拿走最佳電影、最佳男女主角的《沉默的羔羊》。而且和丹尼斯他們一樣,作為主要演員的安東尼霍普金斯以及朱迪福斯特也都出席了這屆柏林電影節。
雖然在過去的幾個月裡,身為《兩杆大煙槍》的導演兼製作人的阿德里安獲得了許多關注,但他終究還是個新人導演,而且在記者眼中導演的新聞價值始終不比那些大明星,所以知名媒體都去圍著那些更為知名的導演和大明星轉去了。
不過,這也沒關係,有總勝於無。幾個月以前,在威尼斯的時候,即便是《兩杆大煙槍》獲得好評後,也沒有什麼記者過來訪問過他雖然帶著凱特到處遊玩也是原因之一。
阿德里安的合作態度獲得了不少人的好感,最先發問是那個法國記者:“我想知道,你這樣的剪輯是出於什麼目的,阿德里安先生?”
“當然是講故事了,那些讓人或意外或驚訝或者…迷——惑…的剪輯方法其實都是為了講好故事。”阿德里安微笑著回答道,但難免在心裡罵上一句白痴,雖然有關注是好事情,可人要是蠢了就沒辦法了,小報果然只是小報。
“這是部讓人驚訝的電影,我可以知道到底是誰殺了倫納德的妻子嗎?”這次問話的是那個《洛杉磯晚報》的約翰貝特森。
又一個……阿德里安聳了聳肩:“很抱歉,這個我不能直說,我只能說,一切線索都在電影當中。如果覺得還有疑問或者哪裡不對,不妨在劇院裡重新看一次。”
其他那些小報的記者和他們一樣始終圍繞著情節提問,這讓阿德里安鬱悶不已。不過想想也對,小報追逐的都是那些能非常吸引眼球的花邊新聞,會跑來訪問他,除了剛好遇上外大抵還是因為電影的懸念太過吸引人。從這點來說……還算不錯吧。
因為一邊聊一邊在往外走,一群人很快來到了劇院外面,阿德里安隨即給了拉弗恩個眼神。拉弗恩會意的點了點頭,忽然高聲說道:“各位,如果不滿意不妨問問丹尼斯奈特先生,他可是整部電影的第一主角。”
記者們怔了怔,隨即圍到了丹尼斯的身邊,果然,在記者,尤其是小報的娛樂記者眼中,演員的價值還是要比導演大上許多。丹尼斯明顯有些受寵若驚,雖然周圍只有7、8個記者而且都還是小報記者,可什麼時候得到過這樣的待遇?即便是在出演了一部口碑票房都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