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部分(第2/4 頁)
的話,馮道就得再百爪撓心地多等兩天了。
見蔣袞上來的時候,馮道還愣了半晌這人,不就是前幾天送自己使團和富陽侯一起來杭州的那個船隊舶主嗎?想不到這人一個海商,竟然還弄得出如此異寶唔,想來應該是富陽侯的巧思功勞了。
蔣袞還是第一次進吳越王宮,也是第一次見到吳越王和中原朝廷宰相一級的重要人物,當下也是神情激動,趕緊讓宮門外的侍衛把他的東西抬進來。
只見那是幾塊大鐵板、大鐵框、還有兩個各自按照十六韻部分成扇形區塊的大轉盤。每個扇區裡面都滿滿地排著幾百枚一樣尺寸的長條形白瓷印章,也都在扇區邊緣刻著大大的硃紅色韻腳標註,讓人可以快速識別這裡面放的是哪些音節的字印。
“此物,果有什麼稀罕麼?莫菲……”
“好教馮相得知這幾枚印章,乃是用白瓷土刻制,白瓷土入窯燒製之前頗為柔軟,刻鑿簡便,以與雕版刻字同樣的方法,就可以輕易在上面刻出清晰的字跡而後再把刻好的字章入瓷窯燒製,其後便板結堅硬,不再變形。
隨後,把這一版瓷印全部排在一塊鐵板上、上面用鐵框套住免得滑動,隨後以草木灰燼與豬油脂膏混合燒熱,灌在鐵板底部,待油脂與草木灰燼的混合物冷卻凝結之後,字印就牢固定在鐵板上,可以如同整塊雕刻的木板那樣用於刷墨印書。
因為此法可以重複使用字印、不必全文反覆刻鑿,至於那兩幅圓盤和上面承載的,就是全套的活字字印了,有些常用字還刻了幾十個,以便書中反覆使用時可以同時置入故而小臣將此法命名為‘活字印刷術’。”
錢惟昱一口氣把自己在南唐為質這三年裡偷偷鼓搗的一個好東西獻了出來,心中還在暗暗碎念:“畢昇,對不住了,反正你的活字印刷術如今要做出來也沒啥技術難度,我就提前一百年幫你弄出來吧。
而且你也不算冤,你後來只是研製出了質地不夠堅硬的膠泥活字,我今天弄的可是先進得多的、刻字的時候柔軟、印刷的時候堅硬的白瓷活字。也免得世人被你的半成品活字引得走彎路,甚至將來還有高麗棒子舉著銅活字來說他們才是活字印刷術的發明者。”
中國的印刷術發展史,可以說是和其他配套設施以及文治的市場需求相適應的,只要市場有需求,一般就會有進步,而發展緩慢的年代,無非也是因為其他方面的瓶頸或者市場需求的不振導致的,並不是因為技術難度。
秦漢時候,是不存在印刷術的,最大的原因,就是因為東漢蔡倫改良出“蔡侯紙”之前,中國連可以用於印刷的紙張都沒有,因此又哪來的印刷術呢?那時候一本書的成本里面,寫字用的絹帛價錢可是比抄寫耗費的人工更貴,因此字跡載體的成本才是書本成本的最大瓶頸。
東漢發明了新式造紙術之後,紙張成本的比重下來了,印刷或者說抄寫的成本開始成為書籍的主要成本。於是印刷術開始出現了最初的發展,不過,另一個原因成為了制約印刷術改良的主要原因六朝時候的選官制度是發源於三國時陳群的“九品中正制”,所以有沒有資格做官基本上全看出身,而不看你有沒有文化,所以世家門閥的腐朽程度比兩漢更甚,讀書的市場需求非常萎靡。
一直到了南朝齊梁二朝時,因為當時佛教大盛,所以出現了大規模印刷的需求不過不是用來印儒家的四書五經,也不是道家法家的哲學著作,而是用來印佛經。那時的人從古代佛經刻碑當中得到靈感,發明了碑拓印刷法。也就是把要印的佛經在碑石上刻好,然後在碑上刷上墨汁,把紙張鋪上去用輥筒壓一壓,就出現了經文書頁。
不過那種原始的印刷有很大的弊端,首先因為刻碑的時候,字跡是被鑿掉的部分,所以刻出來的字跡是“陰文”,也就是往內凹陷的,用這種拓碑法印出來的書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