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2/5 頁)
瓷器成為景德鎮瓷器生產的主流,產品運銷國內外。所謂釉裡紅是指以銅紅料在胎上繪畫紋飾後,罩以透明釉,在高溫還原焰氣氛中燒成,使釉下呈現紅色花紋的瓷器。釉裡紅和青花同為釉下彩,唯呈色紅、藍各異。它們同樣是用筆在胎上繪花,但用料銅、鈷有別。它們同需在高溫下燒成,但對氣氛要求不同。釉裡紅對窯室中氣氛要求嚴格,銅非得在還原焰氣氛中才呈現紅色,而青花對窯室中氣氛要求稍寬,窯室氣氛的變化對鈷呈藍色的影響不大。因此青花的燒成比較容易,至今尚有較多的元青花器出土和傳世品種的儲存
釉裡紅由於燒成難度大,產量低,傳世與出土的元代釉裡紅器數量不多。特別是具有科學研究價值的出土物更是屈指可數。國外僅見菲律賓出土了一批元代釉裡紅瓷器,國內則有北京豐臺出土的釉裡紅玉春壺、保定窖藏的一對青花釉裡紅蓋罐以及元大都和景德鎮湖田窯址的少量殘片。此外,江蘇省吳縣收藏有一件釉裡紅龍紋蓋罐,罐身刻劃紋飾三組,腹部釉裡紅為地,襯出白龍,紅色豔麗,極為難得。這裡值得特別指出的是,江西省“至元戊寅”款青花釉裡紅器,不僅出於元代中期紀年墓,並且也是元代釉裡紅器中唯一帶紀年的瓷器。它證明在至元戊寅(1338年)已經有了釉裡紅瓷器的生產。從傳世與出土的元代釉裡紅瓷器來看,在器型、胎、釉和燒造工藝上與同時期的青花瓷一樣,不同的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紋飾比較簡單,不像青花瓷紋飾那樣繁密細緻。
(二)紋飾題材相應減少,不及青花瓷題材那樣豐富多樣。
(三)銅在高溫下容易發揮,因此元代釉裡紅瓷器無淡彩,只有一個比較濃的色階,並且紋飾線條常見暈散。
(四)銅彩料在燒成過程中十分敏感,窯室氣氛稍有變異,便不能達到預期效果,所以元代釉裡紅瓷器呈純正紅色的很少。
最後是顏色釉的成功。高溫燒成的卵白釉、紅釉和藍彩,是景德鎮的燒瓷工人熟練掌握各種呈色劑的標誌,從而結束了元代以前瓷器的釉色主要是仿玉類銀的局面。
江西景德鎮的燒瓷業迅速掘起,窯工們在總結前人的經驗基礎上創出了“青花”和“釉裡紅”兩種釉下彩瓷,結束了青白瓷一統天下的時代,瓷器在這個基礎上迅速向多樣化發展。景德鎮的匠師們用銅紅顏料在胎體上繪製各種花紋圖案,然後加施一層清釉,入窯燒成美麗的“釉裡紅”,“美人醉”。另一個重大突破就是燒製成功了“青花”,這是在釉下用青花顏料繪圖然後燒製而成。青花瓷的出現,開闢了中國瓷器工藝的一個新紀元,從此,青花成了我國具有重要影響的一個瓷種,普遍為人們所喜愛,至今長盛不衰。
元代景德鎮窯取得的各種成就,為明、清兩朝制瓷的高度發展奠定了基礎,景德鎮並因此在日後成為全國的制瓷中心,贏得了瓷都的桂冠。
明清時代的制瓷業以景德鎮為中心,御窯廠(官窯)製品更是窮極精麗,可以說是千年中國古代瓷器的高度總結與代表。青花瓷器是各種產品的主流,以明代永樂至宣德年間的水平最高。彩瓷發展到空前繁盛的時期,明代初年以銅紅釉水平較高,明成化年間以鬥彩著稱,弘治年間出現低溫黃釉,正德年間出現孔雀綠釉,嘉靖時期出現五彩,清代釉色品種更為豐富,如釉上藍彩、墨彩、釉下五彩、金彩、粉彩、琺琅彩以及各種單色釉。明清時期還出現了釉上釉下彩結合,半脫胎、脫胎瓷器等等新工藝。器物品類空前豐富,裝飾手法與題材也達到空前的繁盛。
明清彩瓷可以看成是我國數千年陶瓷工藝的一個集大成的時期。景德鎮已成為全國瓷器的製造中心。釉裡紅”在明清時多有發展,如明永樂年間出現了霽紅,而宣德年間的“宣紅”則是正色的鮮紅了。而後,清康熙年間又出現了類似紅寶石鮮紅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