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採訪(下)(第1/2 頁)
穆雲海給胡丹倒一杯茶。
胡丹接過茶杯小口抿了抿,放下杯子,抬起右手腕看了看錶,就問穆雲海:“你準備好了嗎?”
穆雲海笑著點頭,沒接話,一臉的輕鬆寫意。
見狀,胡丹也是坐在了對面椅子上,拿起檔案稿頁翻了翻,就微笑著對穆雲海講:“這次採訪,我希望是一次和朋友約好的時間漫遊。
今天我們要聊聊你的創作,聊聊比一本小說更漫長的創作週期中,你的創作心態與生活的變化。
你書裡寫到耿耿是來自一個普通的職工家庭,家裡甚至有點生活窘迫,他突然闖進富有的男孩子中間,用心靈去感動周邊的小夥伴,剛才你也說了,耿耿的原型是剛才那幾個女孩,但我從他們身上並沒感到他們生活貧困。”
穆雲海笑了笑,隨即收斂表情,肅穆地說:“我小時候的生活是比較困苦的,正如耿耿來自單親家庭,她有一個偉大的母親。
而我從出生就失去了母親,但我卻有一個偉大的父親,我父親是從大山深處黎寨走出來的漢子。我從他身上學到了很多。
改革開放後,父親做了一點生意,近兩三年我們生活才有了一些改善。
他把大部分賺來的錢都用在了我的學習教育上,因為生活給他的感悟太深了。由於經濟與文化的差異,他失去了愛情,而我卻失去了母愛。
我並不覺得苦難是有什麼不可以面對的,相反,只有經歷了苦難,才會品味出人世間的甘甜。
對於《你好!舊時光》這部小說中的耿耿,性格、外表、內涵確實如我剛才所說是身邊的女同學為原型,但家庭和所處生活環境是以我自己為原型的。
這本書我寫了像耿耿這樣的人,也寫了餘淮富裕家庭的孩子。
當有一天貧困者笑對生活,積極向上。富有者有向善之心,一群人團結友愛,這群人、這個國家是非常強大的。”
胡丹聽得笑了,給了一個讚歎的表情後,就正式開啟了今天的採訪。
胡丹說:“我們先從《你好!舊時光》的外圍開始聊吧?”
穆雲海點頭:“好!”
胡丹問:“我瞭解到,你之前在《故事會》和《青年文摘》上發表過文章,後來又投稿了《萌芽》和《大眾》,這個時間持續了半年。
不論是故事會里的鬼怪故事,還是青年文摘裡的短篇小說。隨筆,到這本《最好的我們》,文章內容及風格差異很大。這在中外作家中極其少見,能說說原因嗎?”
提到這個,穆雲海情不自禁笑了笑,繼續道:“作品來源於生活,就像前幾年傷痕文學一樣,他們那一輩的人是從那個時代走出來的,但後來時代變了,但他們的思想卻困在那個牢籠裡出不來了,對身邊欣欣向榮環境卻缺少了感悟,老覺得社會欠他們的,卻又不知道主動擁抱新的環境。
在中國文藝界,大多數人走進了一個誤區。
只要能在國外拿獎就是一部好的作品,怎樣才能拿獎呢?當然是表現國人愚昧落後,因為外國人喜歡看這個。
我說這些不是憑空捏造,你知道我們學校,有大量的西方留學生,據我和他們相處交談,他們告訴我西方普通老百姓就是這樣看我們的。當他們來到我們學校留學,才知道西方的新聞報道和中國輸出的電影裡的景象並不是真實的中國。
我的一個美國朋友告訴我,在美國,中國電影裡呈現的現象並不少見。那些黑人社群,亞裔社群,甚至拉丁社群,人們的生活比中國大多數人生活貧困多了。但美國電影裡我們能看到的,始終是曼哈頓,洛杉磯好萊塢,等等金融中心和白人的富人區。
有點扯遠了,說會我的創作風格為什麼多變,首先,我是來自黎寨,那裡有很多古老的傳說,這些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