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頁(第1/2 頁)
&ldo;依我看,對那位濱松老爺,可不必退讓到如此地步。如他不肯聽從勸告來京謁見,唯有派兵討伐,一舉把他消滅。&rdo;秀長這樣說。
這話可能是對的。如果是已故的織田信長大概早就這樣做了。秀吉如今已位居關白,版圖已在原有的基礎上增添了紀州和四國,要征服家康,以實力而論,早已是綽綽有餘了。
&ldo;是那麼回事。&rdo;秀吉說道。
他對弟弟說,在他看來,正因為如此,所以這樣做不算武門的恥辱。中央的強大勢力向偏僻的弱小勢力屈膝,這叫作謙讓而不是恥辱,世人自然也會這麼看的。毋寧說人們會把這樣的行動看作美舉的吧。我們統一的方針,以徹底消化為重點,要儘可能愛惜時間,避免動用武力,爭取不留下後患。目的在這裡。為此,不惜採用任何手段。當時秀吉已給軍團下了徵討九州的命令,並準備親自率領大軍遠徵。他希望這個時期消除東方的威脅,保持天下的穩定。秀吉接著對弟弟說,濱松的那位是已故的織田老爺的盟友,其威望舉世皆知。倘若他走出濱松城,成了我們的屬下,那麼天下人心頃刻之間就會安定。世人會認為我豐臣秀吉的天下已經堅不可摧了。目的就在這裡。所得到的好處遠比派兵討伐家康來得大。
去年秀吉就任關白。與此同時,宮廷內和社會上一般人都把他的母親阿仲稱作大政所。
&ldo;行啊!&rdo;
這一次出人意外,大政所滿口答應了。因為秀長心想,即便給老母親講述政治形勢,也只會給她帶來思想上的混亂。因此,他只對母親說:&ldo;怎麼樣,阿旭出嫁已有好些日子了,您想不想去看看她啊?&rdo;對於這樣的提議阿仲當然不會有什麼意見的。
把這件事公之於世的時候,也用了這樣的理由:&ldo;大政所為慰藉旭小姐之寂寞,將下訪東海。&rdo;
家康也屈服於秀吉的要求,差人送來書信,說他打算上京謁見,並為此而作了準備。
不久,大政所從大坂起程東下。家康原計劃從濱松遠道去岡崎迎接,並親自迎進濱松城。這時有一個幕僚,宛如一個沒見過世面的鄉巴佬似的,向家康進了一言。他說道:&ldo;說不定是個假的。&rdo;
理由完全是臆測的。據他說,這麼大年紀的老婦人,在京城內廷的女官之中有的是。秀吉為了騙主上,有可能把不知從什麼地方物色來的一個老太婆打扮成大政所呢。
&ldo;這話有道理!&rdo;
家康聽了也連連點頭。那時候他已經來到岡崎。聽幕僚這麼一說,立即心生一計,改變了原定的計劃,連忙派人去濱松把旭小姐接來,目的是觀察一下旭小姐與大政所見面時的情景,以判斷真假。家康和幕僚們全都把這一企圖秘而不宣。
&ldo;不過,這位夫人向來不大敏感,究竟會怎麼樣?&rdo;
也有人這樣擔心。因為旭小姐向來反應遲鈍,表情麻木,難於猜透她的心事。
由於原定計劃的變更,旭小姐匆匆從濱鬆動身的那天是十月十七日。從濱松到岡崎是為期兩天的行程。第二天是十八日。黃昏時分,旭小姐的一行人馬進入岡崎城內。
這時候,簡直就象事前安排妥帖的一般,大政所的儀仗從西面進入岡崎城來。兩人的儀仗在通往城的正門的十字路口相遇了。
&ldo;那不是大政所的儀仗嗎?&rdo;旭小姐掀開轎簾,對她的侍女們說道。
對於一向感覺遲鈍的她來說,這真可以說是罕見的敏感了。
大政所也感覺到了。雙方都靠人的本能的感覺發現了對方,並且立即作出了反應。大政所也命令轎夫停下轎。她拉開了轎簾,只見從轎簾裡面伸出一個灰白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