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王德傷自尊了(第3/4 頁)
可憐弟弟死的這麼慘,也替自己弟弟討封。於是朱棣即位後,追贈徐增壽欽承父業推誠守正武臣,特進榮祿大夫,右柱國,進爵為定國公,子孫世襲,諡號“忠愍”。
就這樣徐達一脈便成了一門兩國公,徐達自己的爵位魏國公,由徐達的長子徐輝祖一脈傳承,一直鎮守南京。而定國公爵位由徐達第三子徐增壽一脈傳承,後來朱棣遷都北京,定國公府也就遷來了北京。
所以說這大明的定國公府和魏國公府,那是一脈相承,血脈至親。王德娶了徐雪,現在的身份是魏國公府的姑爺,那自然也就是定國公府的親戚,到了這兒去拜會一下,這也是中國人必須的禮貌。
於是王德岀了武家衚衕,就買了些糕點禮品,拎著去了公侯街定國公府。
來到定國公府,王德很識趣的向門房遞上了自己的舉人憑證,並向對方說明了來意。門房看了王德的舉人憑證,聽了王德的來意,他有些為難了。
定國公府和魏國公府,兩家主子雖然都是徐達的血脈,但當年靖難之時,徐輝祖和徐增壽兩兄弟,一個支援建文帝,一個支援朱棣,還鬧的最後徐增壽當廷被殺,政治上的分歧再加上一條人命。
於是魏國公府和定國公府,兩家人都住南京時就不大走動。至於定國公府後來遷來北京後,兩家走動那就更少了。而且兩個國公府,還存在著誰才是徐達正宗傳承的競爭。因此平時兩個國公府,也就是在外人面前,保持著最起碼的團結,實際人後兩家人形同陌路。
現在王德以魏國公府姑爺的身份來拜會定國公,而且王德娶的還僅僅只是魏國公府的一個庶女。這想想好像不夠資格,讓國公爺召見吧!
想著這些,所以門房有些為難了。不過看著王德那舉人的憑證,對於有功名的人,他一個小小的門房,又不敢自己做主了。於是門房想了一會兒後,他咬咬牙,跺跺腳,算了,去通報吧,見不見的讓老爺自己決定吧。
想明白了這些,門房就讓王德在門口等,他自己拿著王德的舉人憑證,進去通報了。至於王德遞過去的糕點禮品,他是說什麼也不接的。
就這樣王德被人家曬在門口,過了有一刻多鐘吧,門房託了個托盤出來了。一來到王德面前,門房就恭身行禮,說道:“這位公子,小人把您的事通報給了我家國公爺,國公爺說公子參加會試要緊,以後安心備考即可,定國公府以後就不要再來了。另外國公爺賞下了一封銀子,請公子收下。”
話很客氣,但事做的很絕,親戚來京趕考上門拜望,按常理怎麼著也要請親戚吃飯,留親戚在家住吧?尤其是像定國公府這樣不缺錢不缺房的。
可事實是人家定國公不但不請吃飯,不請住他家,甚至連面都不見,一杯茶也沒有,他這是啥意思?至於送那一封銀子,估計也就是怕魏國公府挑他定國公的理吧!
看著門房很辛苦的託著那一封銀子,王德笑了。古時的一封銀子也就是五百兩,這也就是為什麼咱中國人比喻別人傻,會說那人二百五的原因。因為一封銀子是五百兩,那半封銀子也就是二百五十了。“封”與“瘋”諧音,所以罵人二百五,也就是說那人是“半瘋之人”,半個瘋子。
古時的一斤是十六兩的,半斤八兩嗎!這也就是說古時的五百兩,相當於後世的三十一斤,長時間雙手託著三十一斤的重物,那種辛苦可想而知。所以看著門房的辛苦,王德不厚道的笑了。
面上笑著,但此時王德的心裡卻在想,該怎麼處理這一封銀子。收下吧,自己和魏國公府哪還有面子?可拒絕吧,這搞不好就會被定國公府挑理。
於是王德想了一會兒,就先從托盤上拿回了自己的舉人憑證,然後笑著說道:“國公爺想的周到,我一個上京趕考的舉子,確實是應該把心思都放在溫書上。那這定國公府,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