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1章 新農牧模式(第2/2 頁)
從南美洲帶回來的玉米品種太原始,種植出來的玉米口感很差,在東南各地區進行了大力推廣,但是依然種植熱情不高。
原因自然是在蘇澤佔領的大部分地區,從江南到湖廣再到廣州福建,這裡都是水稻產地,飲食習慣又怎麼可能這麼容易改變,更不要說這個時代的玉米雖然產量高一點,但是口感實在是太差了。
以如今的技術,要完成品種選育都需要以年為單位,如今能夠選育出比較高產的玉米品種,都已經是蘇澤運氣爆棚了,很多時候農業技術的發展就是抽卡遊戲,想要抽出想要的卡,需要的是多抽幾次和運氣。
有了高產玉米卻只能在少部分地區推廣,蘇澤有些不甘心,等到五原城建立以後,蘇澤看到了另外一條路。
既然人不吃,那牲口總不能挑食吧!
就在俞大猷剛剛建立五原城後,蘇澤就給俞大猷帶去了玉米種子,叮囑他在五原城附近種植玉米,渡過了初期糧食緊缺的時期。
在畜牧業發展起來後,俞大猷發現玉米這個東西確實相當不錯。
玉米磨碎了可以作為飼料,和牧草豆粕混合在一起,可以很輕鬆的飼養馬牛羊之類的牲畜。
玉米的杆子和玉米剝下來的玉米棒子,曬乾之後可以作為引火的燃料。
五原城在滿足了城內糧食供應後,開始利用農業這項漢人自古以來的天賦,給牲畜們種植糧食。
於是一種新的農牧模式出現在五原城,也就是利用農田水利設施種植玉米、大豆和牧草,生產製作飼料供應給附近遊牧的部落,農場種植者再從牧民手裡換取牛奶、肉類、皮毛這些物資,再進行生產加工的迴圈。
五原周邊的牧民,需要五原的飼料和畜牧技術。
五原的農莊和工坊,也需要周圍牧民提供的肉類毛皮和奶製品。
這種互相依存的關係,極大的削弱了遊牧民和農民的矛盾,五原的漢胡矛盾減少了很多。
這些年五原城的規模擴大,俞大猷又沿著河套建立了另外一些小城,都是按照五原模式複製的新城,也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解決了吃飯問題,裝備問題,接下來練兵就是最不是問題的問題了。
俞大猷以五原為中心,很快就訓練出一支騎兵。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