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寒假生活(第3/4 頁)
皮水的時候,下去摸魚,能摸到的大部分都是野生鯽魚,不能不說是個怪事。
學校前面小路兩旁的左右野溏都喜歡生鯽魚,不知道魚源來自哪裡,右邊的還能解釋,因為右邊連線的有活水家養大魚塘,左邊的除了夏天有水,常年都是乾涸的,裡面只看到河沙,米雲也不知道是誰先下水去摸魚,把水攪渾之後,就會有很多的人去,大部分人都是和米雲一般大的孩子,剩下的比米雲小,那時候赤腳下去摸魚還是比較冷的,手腳基本上都是凍的瑟瑟發抖,紅彤彤的手腳,但摸魚的快樂,取代了寒冷的感覺,摸上來幾斤魚還是比較有成就感的。
米雲記得百來平米的水面有近二十人在裡面來回奔跑和嬉戲,幾個小時上岸後,大家的手腳基本上都是沒有多少知覺了,還好有成果沖淡了寒冷,臉上的笑容燦爛,過幾天還會光顧一下,檢查有沒有漏網之魚,那時候都沒有使用捕魚工具,都是徒手抓魚,可能也沒人會想到裡面真有魚,只有塘裡水不完全乾涸,有一絲水,就會給小夥伴留下想象空間,那個年代有水就有魚,現在有水不一定有魚。
到了過年前夕,大人們放完鞭炮,小孩們就去鞭炮灰裡撿沒點著的散炮,一個個點著玩。那時,放鞭炮的花樣也很多,有時一手拿香火,一手拿炮,點燃後立即扔向空中,看爆後的大紅炮紙紛揚飄落;有時用破面盆、舊水桶蓋住點燃的鞭炮,聽聽炮響帶來的音效;有時把鞭炮埋進泥土裡,只留炮芯,點燃後看其威力有多大。一聲聲炮響成了兒時過年最歡快、最開心的樂曲。
1983年,中央電視臺舉辦了第一屆春晚,所以在當時電視機在置辦年貨成為了主流。春聯、年畫、掛曆流行在家家戶戶。
那會老家大部分是土坯房,家裡的窗戶只有中間靠下的位置有兩塊玻璃,其他位置的窗戶都是木頭做的方格子。為了讓窗戶好看一點,小時候家裡人喜歡用白色的草紙做底子,白紙上會貼滿窗花。貼了窗花的窗戶,一下子讓家裡有了生機。
也會安排些時間寫寒假作業,寒假作業裡經常有一些有趣的小題目或者塗顏色之類的內容,每次這些都是先寫完的,也會計劃這些作業一天寫多少能寫完,不過大部分時候都不會全寫完。那時候電視裡面的節目還比較少,所以每天大部分都是在外面玩,如果下雪了再到河堤上下踩踩雪,看有沒有野兔和野雞啥的,那個年代一兩尺深的大雪在米雲的家鄉是家常便飯,而且一連好幾年都是大雪紛飛。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除了在家裡各種玩耍,寒假裡還有一個讓人開心和期待的事情就是新年,最最期待的是那種年味,家裡所有都休息都為了這個節日準備各種東西,這個準備年貨的過程是米雲最喜歡的,臘肉和臘魚是必備品,雞鴨魚肉都少不了,媽媽會給我和弟弟買新衣服,從裡到外全都是新的,上初中以後過年就基本上沒穿過新衣服過年了,最多穿下新襪子,後面幾十年過年都沒有熱衷於穿新衣服和新鞋子過年了。
過年主要要準備的年貨就是瓜子和花生,這是每家每戶必備品,幾十年不變,其他的年貨看著買,會買糖果、雪棗、會買春聯和福字的紅紙,那時候的春聯和福字都是自家人用毛筆和墨汁書寫的,然後用煮飯的米湯刷牆上,再貼好窗簾,不像近二十年都是買現成寫好對聯的春聯和福字。
米雲記得整個小學六年都還有書法和美術課,那時候的小學生都會用毛筆練習書法的,學校有專門的書法本子,慚愧的是米雲不光不會寫毛筆字,鉛筆和鋼筆字也不會寫,小學前幾年基礎沒打好,荒廢了基本功,現在自個寫的字還沒有女兒幼兒園寫的字好。
放了寒假等於開始過年了。就見家裡的大人們開始打掃房子、刷鍋碗瓢盆和筐子等等一些大掃除。民間叫掃塵,幾千年來的傳統文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