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本初以為如何(第1/3 頁)
後世製造宣紙耗費的時間還是挺久的,動輒一兩個月才能出貨。
不過最主要的耗時環節,還是原料的浸泡。充分浸泡的目的,是儘量去除乾淨原料中的蛋白質和澱粉、儘量只留下纖維素。
因為澱粉類多糖和蛋白質是很容易腐敗變質的,不除乾淨就影響紙張的壽命。而纖維素的化學性質就要穩定得多,只要不遇到蛀蟲、白蟻和專門分解纖維素的微生物菌群,就不用怕。
如果把充分浸泡的環節省略一些,整體生產時間就能縮短一大半,因為粉碎打漿攤紙其實花不了多久。
而漢朝的造紙,浸泡時間本來就比較隨性,如今是紙張的萌芽期,這個時代造出來的紙壽命本來就不長。蔡侯紙那種雜七雜八的原料來源,每次用的料都不一樣,也沒法統一浸泡時長。
後世經典的宣紙,號稱儲存得當可以做到“紙壽千年”,所以故宮博物院裡可以看到的最古老的紙質書法藏品,基本上也就到唐朝。而漢朝的紙根據運氣,就算乾燥、妥善儲存,差的幾十年就徹底爛透了,好的也不過百年。
甄家的工坊敢跟李素報十天半個月就出貨,也是基於這個時代的一般工藝經驗。這樣造出來的紙,耐久度肯定也會比較短。
但是,紙張是否容易滲水滲墨、能不能用來印刷,這方面的效能,跟浸泡時間是不影響的。所以這種紙依然可以拿來雕陰文版印書,只是印出來的書壽命短點。
而第一批的試產品,李素本來就沒打算用來印那些傳家的經典書籍,而是給劉備搞宣傳用。
比如,李素打算等劉備“棄官救叔”之後,就刻印一批《孝行錄》或者叫《孝義錄》,記載一些本朝的經典名人孝廉事蹟,然後在雒陽廉價賣一賣。
這種類似於傳單廣告的作品,只要賣得便宜,紙差一點、看幾年就爛也沒什麼關係,反正宣傳效果也達到了。
趁著印這批作品的過程,把用楮樹皮的新式造紙術再完善磨合一下、總結出一套工藝,將來印其他傳世經典時再用真正耐用的好紙,也來得及。
至於這套《孝義錄》怎麼寫,比如可以先把如今已經名滿天下的劉繇劉正禮“喬裝潛入賊巢、殺賊救叔”的事蹟,就擺在前面。(劉繇在光和年間就已經先後舉了孝廉和茂才,如今已經是朝中比兩千石的清流高官了,擔任“侍御史”。)
然後再列一堆其他各郡的俠義孝行典範,也都要是已經被朝廷表彰過、當事人已經舉過孝廉,甚至後來也因為為官政績卓著又舉過茂才的。
最後,再把劉備即將要做的好人好事蹭熱度擺在最後,跟那些本朝先賢義舉擺在一起,蹭一波流量。
這揚名的事兒,可不就辦成了麼?
當然了,實際操作過程中,肯定沒那麼簡單。你還得想辦法找名人大v、公知名士幫你吹捧賣書。得以利誘之,讓那些名士也意識到推廣這書對他們也有好處,但李素相信,只要先把書弄出來,後面的發行環節他肯定有辦法搞定。
搞宣發工作,漢朝的人怎麼跟後世的人比?後世那些寫書的拍網劇的拍電影的,發行工作經驗那麼多,李素上輩子好歹也算賣嘴皮子謀生的人,稍微見識一點娛樂圈發行炒作的經驗,就夠漢朝人喝一壺了。
……
搞定了造楮皮紙的訂單後,李素回到家就開始琢磨後續的“專案時間表”。
造出來的紙要用於印刷,那至少是半個月之後的事兒了。
這半個月裡,他首先需要弄一批適合雕刻的木板,然後在上面把要宣傳的故事都寫好,再找木匠雕刻出來。
雕刻的方法,就直接用陰文雕刻,也就是把他寫字的部分刻掉,刻凹下去。到時候印出來就是黑底白字。
陰文雕刻的好處是方便,要刻掉的木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