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4/5 頁)
不簽字;將軍就可以明確地告訴羅斯福總統;我們認為很公平的協議;“毛同意了;蔣不同意”。這時;赫爾利提出一個看似十分尖銳的問題:“我要再證實一下;您是否願意和蔣先生合作;由他當政府主席?”毛澤東的回答是:“他當政府主席。”赫爾利變得十分樂觀了。他問毛澤東;與蔣先生見面的地點如果不在重慶;那麼應該選在別的什麼地方?毛澤東說:“當然在重慶。”
毋庸諱言;美國政府做出的主動接近的姿態;確實給中國共產黨人帶來了某種希望;即希望美國可以成為中國對立的政治和軍事力量之間的調解人。儘管毛澤東終生都對包括美國在內的西方強國抱有極大的警惕。
赫爾利帶著美國式的天真回重慶去了。
毛澤東沒有想到;首先給共產黨人造成困難局面的;不是美國而是蘇聯。
一九四五年殘冬時節;美國總統羅斯福和英國首相丘吉爾到達位於蘇聯克里米亞半島南端的雅爾塔。當時;盟軍對日作戰的大勢是:在由蔣介石指揮的中國戰區;戰局始終沒有好轉的跡象;羅斯福甚至接到過蔣介石表示中國可能不得不退出聯盟戰爭的信函。——而一旦日本從中國戰場脫身;將上百萬軍隊投入英美對日戰場;那麼;在美軍以巨大代價征戰的太平洋戰區和仍讓英軍處在噩夢中的印緬戰區;戰局將會出現難以想象的困難。羅斯福和丘吉爾來到雅爾塔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動員斯大林出兵;直接打擊中國本土上的日軍;以減輕盟軍在亞洲其他戰場上的壓力;推進整個戰爭的迅速結束。為此;羅斯福和丘吉爾決定在戰後利益分配上向斯大林作出讓步。
果然;斯大林對蘇聯紅軍承擔對日作戰“開價”很高。除了從日本那裡恢復一九〇四年日俄戰爭中蘇聯損失的各種權益之外;大部分的條件涉及中國。包括保證蘇聯在中國大連的權益;恢復租用旅順港為蘇聯海軍基地;蘇聯和中國共同經營中東(滿洲里至綏芬河)鐵路和南滿(哈爾濱經長春至旅順)鐵路。另外還有:維持外蒙古現狀;庫頁島南部及附近一切島嶼交還蘇聯;千島群島交與蘇聯。
為了促使蘇聯儘快對日作戰;以犧牲中國主權為前提的《雅爾塔協定》簽字了。
當日;蔣介石在日記中寫道:“如此則我民族之大;憑藉之厚;今日雖不能由余手而收復;深信將來後世之子孫亦必有完成其領土、行政、主權之一日。”
而在政治信仰上與蘇聯有著親緣關係的中國共產黨人心情更為複雜。
一九四五年的春天來了;延安的山坡染上了一層斑駁的綠色;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了。
毛澤東所作的政治報告的題目是《論聯合政府》。
這個在解放戰爭爆發前公開發表的檔案;明確表述了中國共產黨的政治立場;即聯合一切可以聯合的力量;用和平的而不是戰爭的手段;建設一個新的中國。
《論聯合政府》的小冊子在重慶印發了三萬冊。蔣介石侍從室主任陳布雷看完這本書只說了兩個字:內戰。陳布雷的意思是;共產黨的政治攻勢有顛覆政府的巨大力量;國民黨根本沒有招架之功;對付共產黨只剩下戰爭這一種手段了。
毛澤東擔心的是:一旦日本戰敗;內戰全面爆發。
就在共產黨人對未來提出設想的時候;一個巨大的事件突然降臨。
一九四五年八月初;美國人在日本廣島和長崎投下了原子彈。八月九日;蘇軍的重炮打破了中國東北邊境的寂靜。由馬林諾夫斯基元帥指揮的後貝加爾方面軍的八個集團軍六十個師的機械化作戰部隊;沿著四千多公里的邊境線開始向中國境內大規模突進。同時;蘇軍轟炸機群對偽滿洲國首都和日本關東軍司令部所在地長春;開始了猛烈的轟炸。
八月十五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