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部分(第2/4 頁)
前厚養孝順。”所以,現在回族辦喪事,一是不用棺,只用三丈六尺白布纏身。回族這種從儉習俗,不僅現在這樣。過去也是比較注意的。如泉州回族《丁氏家譜說》,回族亡者“殮不重衣”,這就明確了回族人死後不穿戴各種衣服等。二是不設靈位,不搞繁文縛節;出殯儀式簡單、安靜,不僱用吹鼓手吹吹打打,也不講究任何排場,埋葬不用殉弊物,不搞什麼紙車紙馬、童男意女等紙涪。送葬中禁止擺設任何祭品,不舉行任何祭典。
第四,一律平等。回族在處理喪事上,無論是地位較高的掌權者。有一定影響和威望的阿訇、學者,還是普普通通的教民,鰥寡孤獨無人照料的人;不管是長壽的百歲老人,還是呀呀學語的幼兒,均無貧富貴賤之分,大小之區別,一律平等。都是在阿匐的引導下,用水沖洗後,白布纏身,舉行殯禮,最後將屍體抬往墓地安葬。
第五,有自己的場地。不管是回族聚居區,還是與漢族雜居區,都有自己圈好的墳地,決不允許別的民族人往裡埋葬,也不到漢族和其他民族的墳地去埋。在回族聚居區,有的為了就近方便,還根據地域、家族等情況,分幾個墳地。回族不信風水,只要乾燥、平穩的地方就可作墳地。凡是回族都可以埋在一起,各佔一穴地,反對多佔地盤。三
回族人在臨終前,一般都注意做好這幾方面的工作:一是請阿訇給病人念“討白”,祈禱真主饒恕病人的罪過,要求病人仟悔和反省自己。二是要“口喚”,即病人平時接觸的鄰里鄉親、朋友,與病人如果發生過口角、矛盾,甚至結下仇恨的,這時要主動向病人說“色倆目”要“口喚”,講明原情,消除誤會與隔閡,以期互相原諒,了結往軋三是病危時,要求周圍肅靜,不亂哭亂喊,嘻笑吵鬧,少在病人跟前行走。除了病人的親骨肉和守候在病人身旁的阿自或在群眾中德高望重並懂得伊斯蘭教教規的人以外,其他人均不能入室,直到逝世。
回族人逝世,一般都稱“無常”,有些地方稱“歸真”或“毛提”。“無常”是借用漢語,即逝世的意思。“毛提”是波斯語,也即逝世之意。“歸真”是回族群眾對篤信宗教和宗教職業人員以及宗教上層人士去世的稱法。回族無論怎麼稱呼逝世。但部忌說“死”這個詞。為什麼呢?這與受伊斯蘭教的影響有很大關係。因為伊斯蘭教把死當作一個人最後的必然歸宿,並把它理解為嘎來布(即肉體)的消失和“羅罕”(精神)的昇華,是.人生的覆命歸真,而不是生命的歸結。所以。久而久之,在回族當中就形成了一種習慣,忌說“死了”
回族的葬禮,東自長江三角洲,西至帕米爾高原,南起海南島的“天崖海角”,北達黑龍江畔。大同小異,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主要形成了以下幾項程式:
停屍。回族人停止呼吸後,在身旁守候的阿訇或親人,要當即給亡人瞑其眼,合其口,順其手足,理其發須,還要整好屍體,把頭扶向右側。人逝世後不能停在睡覺的床上,有條件的要安排在通風涼爽的客堂大廳,如住房緊張或家境貧寒,可在客房地上鋪上席子或停屍床。將屍體安置於上面,但不能停放在伙房。停屍必須使亡人頭北腳南仰臥。面稍向幹西。並在屍體上要覆蓋一塊潔淨的白布單。與此同時,要派人分頭通知本坊教長及親戚朋友,鄰里鄉親。並在直系親屬中。推選出幾位有組織能力和處理喪事經驗的人,管好迎來送往、喪事費用等事情。
善面。回族也叫探“埋體”(屍體)。這一程式相上幹漢族向遺體告別。當阿旬、滿拉、親朋、鄉鄰來喪主家後,在向喪主和親屬表示哀悼後,到停屍房揭開亡人頭上覆蓋的白布單。看看面容。然後根據亡人的年齡、去逝的原因。多方而勸說喪主家不要過於悲哀和號淘大哭,講述人生客觀規律。回族反對喪家拍胸抓發、跺腳喊叫的怨恨之哭。
回族在“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