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3/4 頁)
要自賢。好比鏡子中的物體,自己首先要有光彩、亮點,照映出來的才會是奪目的事物。
有這麼一則歷史故事,傳說有一次佛印禪師與蘇東坡相對打坐。蘇東坡問佛印禪師:“大師,你現在看到的蘇東坡是什麼樣子的?”佛印反問他:“你先說說,你看到的佛印是什麼樣的?”蘇東坡懷著競爭、好勝的心理,開玩笑地說:“我在打坐時,看到的大師是團牛糞。”而佛印卻對蘇東坡說:“我在打坐時,看到的你是如來本體。”蘇東坡洋洋得意地回家告訴他妹妹。但蘇小妹卻說:“哥哥,你實在輸得太慘了,你難道不知道佛教認為,人在修行期間一切外在事物都是內心的投射?你內心是一團牛糞,所以看到別人也是一團牛糞;人家內心是如來,所以看到的你就是如來本體。”
一個人內心的世界往往反映在外在事物上,對鏡自梳,竟會各有不同。很難想象一個鄙薄粗魯的人能夠識別一個智人的深邃,一個天真幼稚的兒童能讀懂一個老人的風霜,一個無才無德的領導者會欣賞一個德才兼備的賢士。
知賢用賢先自賢。反過來說,“強將手下無弱兵”,將的強弱是由兵的能力反映出來的。誠如臺灣作家柏楊所言,“英明的領導人物,左右坐的多是智慧比他高,才能比他強的幹部;平庸的領導人物,左右坐的多是智慧跟他平等,才能跟他相當的幹部;豬玀型的領導人物,不論是兇豬、蠢豬,左右跪的多半是智慧比他低,才能比他差的幹部”。
對於一個平庸的領導者來說,最大的危險之一就是他的下屬都是一幫唯唯諾諾的人、庸人,這些下級往往阿諛奉承他們的上司;而一個精明的領導者需要在他周圍有一批敢於發表不同意見的人,獨立思考的人。
領導應該鼓勵每一個僱員積極地提出改進工作的建議,而且使他們知道他們的建議將會得到認真的研究。遇事與人商量大有好處,大多數人的意見是值得聽取的,要善於利用下屬的智慧,不要領導一個人獨斷。
毋庸置疑地說,沒有人喜歡像牽線木偶一樣被人擺佈。如果每一個僱員參與了管理,參與了做決定,那麼他們會有比現在更大的熱情注入到工作中去。知人用人的失誤與荒唐,主要原因幾乎無不在主事者的身上。
知人善任作為一種實踐性的活動,當然不是易事,它涉及一系列的知識、經驗、方法、技巧、能力等問題,但是自賢是最起碼的基礎與前提。缺乏這一基礎與前提,不知或不願知賢、用賢,就是面對眾多英才也只會閒置浪費,視若草芥,肆意踐踏。
在歷史上,明君也可能有時用小人,但昏君卻從來不用君子。這就要求一切欲知人善任、有所作為的領導者,首先應該具備謙虛、正直等美德,以事業為重,有容才之量,倘若氣量狹小,嫉賢妒能,患得患失,老是擔心下屬人才超過自己,甚至打壓迫害。儘管那樣可以滿足個人一時的虛榮心,但是整個集體就不可能形成強大的力量去開拓事業,也就成不了什麼氣候,自己也往往身敗名裂。
“毛遂自薦”是中國歷史上較有名的一個故事。毛遂被埋沒三年,平原君確實難逃知人不明之過。但當毛遂勇敢自薦後,趙勝終於知錯就改,很快提高其地位,讓他參與同楚王的談判,仍不失賢者風度。倘若仍一意孤行,毛遂即使有天大的本事也恐怕無用武之地。
txt小說上傳分享
第二節 科學分析的預見力(1)
俗話說,好花不常開,好運不常在。很多事情,不是我們做不到,而是沒有在最恰當的時候去做,因此錯失了良機。
在上個世紀,改革開放時期,中國的股市和樓市,造就了一大批的百萬或者千萬富翁,這些人成了股東,成了房地產商。而現今時過境遷,這些領域已經不再是那麼容易淘金的地方。
很多人,有理想有抱負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