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頁(第2/2 頁)
威爾遜(david wiln)和《泰晤士報》遠東問題專家胡理士(ri插rd
harris)閱讀和評論了我寫的中國對這一爭端的觀點的部分;約翰&iddot;艾迪斯(john
addis)允許我引用了他為哈佛大學寫的關於中印爭端的沒有發表的論文。本書的地圖是貝克(drbaker)繪製的。格雷姆&iddot;格林(graha
cgreene)始終如一地關心我的寫作,對我是一種有力的支援。魯賓(aprub)博士讀了我最後的草稿,對我很有幫助。對以上所有的人,我都表示感謝。
中印邊界的西段和中段簡圖(點選圖片可瀏覽清晰大圖)
中印邊界的東段簡圖(點選圖片可瀏覽清晰大圖)
歷史引言 帝國的界限(1)
西段邊界的歷史發展(點選圖片可瀏覽清晰大圖)
一、西段
按照強權政治的邏輯,處於擴張時期的帝國,總是要向外擴張它們的邊疆,直至遇到強大鄰國的抵抗、或天險的阻擋、或是向前推進的動力消耗竭盡時,才會停頓下來。在十八和十九世紀,英國在印度就是這樣地不斷擴張它在這個半島形的次大陸上的統治,一直擴張到喜馬拉雅山這個大弧形。在那裡,它接觸到另一個帝國‐‐中國。在邊境地區的中段存在著一些小國和土邦,於是雙方就展開了對這些接壤地帶的爭奪,一直持續到今天。在西北和東北段,由於沒有可以充當緩衝的獨立小國,英國當局就尋求同中國建立安定的邊界。但當時它沒有能夠做到達一點,這就導致了二十世紀中葉的印度和中國之間的邊境戰爭。
當英國在西北方向將邊疆推進接近興都庫斯山脈(hdu
kh)和喀喇崑崙山脈匯合處的時候,帝俄從另一方面也朝著同一處推進。征服一地之後,就有必要征服更多的地方。這就是促使兩個大國向前推進的同一公式。俄國人解釋過驅使他們向前推進的原因是: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