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江南復社(第1/2 頁)
官場**之風,是明朝百年所形成的。陳淵之前雖有過了解,也有心想打壓打壓,但這種風氣存在時間之久,已深入大明根基,光憑陳淵一人,跟本改變不了什麼。
**之源來自京官,京官向地方索賄,地方便只能在賦稅上下功夫。陳淵無力改變**風氣,也就清不掉苛捐雜稅的問題,一時之間,他又陷入了死衚衕中了。
“必須得想辦法對抗京中官僚才行。”陳淵到現在才意識道自己的力量薄弱,有了想培養自己在朝中勢力的想法。
京中官員大都抱團結黨,把控朝廷輿論,左右朝廷政策。在新政剛剛施行時,陳淵就見識過他們的威力,群起攻之,不死不休,若不是依靠崇禎的信任,新政很可能要腹死胎中。
但從另一方面講,陳淵之所以能得到崇禎帝的信任,很大程度就是因為陳淵在朝中無朋黨,可現在陳淵想培養自己的朋黨對付朝中貪吏,崇禎還會那麼信任他嗎?
所以說這個問題還真是無解!有得必有失,陳淵也只能走一步算一步了。
幾日後,陳淵已大致與揚州各官場人物都會了面,基本瞭解了本地賦稅情況,於是便準備想方設法開始解決一些問題了。
一日,陳淵正與揚州知府任育民洽談新政,忽然陳巖跑來報告,說衙門外有一群文人士子想要求見。
“文人士子?都是些誰啊?”陳淵問道。
“不知,他們只是說自己為復社成員。”
“復社!”任育民馬上跳了起來,一幅如臨大敵的模樣。
“任大人這是怎麼了,區區復社就嚇得你直跳腳?”陳淵有些好笑地問道。
“大人深在北地,對復社之威當然是有所不知,這復社都是些未出仕學人組成的社團,他們名為八股制藝,卻專喜議論時政,比之東林亦在其之上,東林之力在於朝堂,復社之力卻在民間。俗話說‘防民之口甚於防川’,若是得罪了這些人,恐怕禍至不遠矣!”
陳淵好奇,又問:“既然復社妄亂朝綱,朝中大夫們就放任他們肆意嗎?”
任育民苦笑,說:“那能怎麼辦?復社之流與朝中大員本身就有親密關係,侯荀侯尚書之子侯方域便是復社四才子之一,其它諸如黃尊素之子黃宗羲、魏大中之子魏學濂、周順昌之子周茂蘭等,更是東林一脈的子弟。
再說復社的宗旨,‘復古文之經典,尊聖賢之道義,’本來就被一些官員所推崇,所以有些人便有意保護復社,最後讓它更加難管了。”
陳淵驚異,以前他倒只聽說東林黨,浙黨,楚黨怎麼怎麼厲害,想不到復社一個民間團體也有這等威力。
其實話說起來,像復社這樣的民間社團能夠興起,與當時的經濟政治制度是有很大關係的。
明朝中後期,各地計程車人都有一種結社的風氣。最初結社無非是為了論文與交友兩個目的。論文就是討論八股文章的做法,以便應付科舉考試;交友的目的則是要擴大社會關係網,仍然是為了科場的順利,鵬程萬里。所以總起來說,結社是士子們為了走向官宦之途所做的一種準備工作。
由於當時計程車階層實際上是把做官當成生命歸宿和出發點的特殊職業集團,學而優則仕是他們的全部生活內容和賴以實現自我的基本手段,這個結社就有了無比重大的意義。在天啟到崇禎年間,各省幾乎無處不社,文明繁華之地的社團更是接州連邑,數不勝數。
結社多了,就漸漸出現了專門吃結社飯的人,也就是所謂的社團活動家。在天啟崇禎年間,最著名也是最有活動成效的社團活動家就是太倉的張溥。
張溥字天如,出身於世家,伯父張翊之做過工部尚書。但他是婢女所生,子以母賤,在家裡沒有什麼地位。小時候,伯父的家奴經常欺負他,他恨恨地咬破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