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3/5 頁)
叫賣火燒聲的幽深小衚衕,京城的所有一切都在少年李敖的頭腦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浮雲遊子意,56年悠悠歲月彈指一揮間,歲月蹉跎,世事沉浮,一切儼然如煙雲舊夢。畢竟來臺灣的時間太久了,畢竟經歷了太多的坎坷和磨難,有時他甚至感到往事依稀,遙不可追。
引言:56載尋根夢(2)
歷史,對他來說太值得珍惜了!李敖很想重溫北京的歷史,有時他還想去看一看東北的黑土地—當年他出生不久就爆發了“九·一八事變”的地方!
李敖清楚地記得,就在他降生的那一年—1935年4月,東北的春天干冷乾冷,有股“倒春寒”的味道。李敖長大以後,沒有想到他的生日居然會有兩個不同的版本。一說他出生在4月25日,農曆的三月二十三;還有一種說法,則是來自於他的二姐,稱李敖的生日為4月5日,正是“清明時節雨紛紛”的時候。因為二姐在李敖隨父母去了臺灣以後,數十年來在大陸的她心裡始終銘記著這位幼時就才華過人的弟弟,她記得他是出生在陰曆的三月初三,也就是陽曆的清明節!
李敖的祖父叫李鳳亭,他的名號縱然文雅,然而老人卻是早年就從山東下關東的第一批“苦力”。目不識丁的老人在東北當過車伕和更夫,受盡了顛沛流離之苦。誰知到了李敖父親那輩上,李氏家族居然發生了根本性的嬗變。李敖的父親李鼎彝,竟然一改李氏家族幾輩沒有文化人的歷史,出人意料地考取了北京大學併成為國文系的優等生。也正是由於父親的供職關係,童年李敖先後到過吉林、太原等地,因為這時的父親已先後出任吉林女子師範教職與太原禁菸局的局長。李敖真正來到古都北京,大約是在1943年的夏天。在他童年的記憶裡,北京內務部街甲44號的老宅房屋破舊,老鼠甚多。他喜歡看鄰居家偶爾放飛的一群群雪白的鴿子。他在新鮮衚衕小學讀書的時候,學習成績就已經相當突出了,少年時的李敖文才已有所展露。直到現在李敖還不會忘記他站在老北平春天呼嘯的狂風裡,對窗吟誦韓愈的舊體詩《晚春》的情景:
草樹知春不久歸,
百般紅紫鬥芳菲。
楊花榆莢無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飛。
少年李敖就是在北京一條小衚衕裡,聽到了老百姓歡呼抗戰勝利的熱烈掌聲與震耳的鞭炮聲的。也是在這一年的秋天,李敖從初小進入了高小。讀六年級的時候,在一般人眼裡的李敖還是一個乳臭未乾的孩童,可是誰也不會想到一個文學天才的稟賦已經隨著戰火兵燹的洗禮,越臻成熟了。這時,就在他筆下不時湧現出一些華美的文字,這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激情塊壘,自然而然地變成了李敖文學道路上的起步文稿。他在小學時寫就的《人類的冷藏》和《妄心》等文已從那小衚衕裡一篇篇寄往當時北平頗有影響的雜誌《好國民》,並且意想不到地發表出來了!到了中學以後,李敖的從文野心忽然變得更加強烈起來。那時他甚至想著手蒐集一些資料和素材,準備有朝一日要執筆大部頭的文稿了。這樣的文學衝動在十幾歲的孩子身上發生,即便今天的讀者也會感到不可思議。然而以上記述的,確為李敖成才初期在他身上曾經發生過的事情。李敖如今站在臺北郊區陽明山上追思這些少年趣事,他的唇邊肯定會浮現出會心的微笑。
李敖記得非常清楚,1948年冬天,一個天空中彤雲密佈的日子,他隨他的三姐、四姐作為父親南遷計劃中的一支小分隊,由他五叔親自帶領著經天津前往上海。在黃浦江邊父親已經派人預先在虹口附近購買了一幢房子,作為李敖等家人到來後的棲身之用。1949年春天,李敖就是在這裡繼續他一度中輟的學業,並考進了華童公學的。不過,在戰爭烽煙下中學生涯畢竟是非常短暫的。李敖和父母及其家人終於當年5月中旬,從黃浦江邊登上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