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7)悲哀則氣消散(第1/2 頁)
黃帝問:悲哀則氣消散,這是為什麼?
岐伯回答說:情感與臟腑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絡,這種聯絡被形象地稱為“五志歸五臟”。其中,悲哀之情正是由肺臟所主宰的。當悲哀之情過度時,確實有可能導致“心繫急迫”的感覺,這可以理解為情緒對心臟功能的一種影響,因為中醫也認為心主神明,是情感的“總司令。
“悲哀過度導致肺氣鬱結”,在中醫看來,肺主氣,司呼吸,且能調節全身氣機。悲哀作為一種負面情緒,當其超過人體所能承受的閾值時,便會引發肺氣的鬱結,導致氣機在肺部的流通受阻,進而在中醫理論層面上形成了一種“脹滿”的感受。
這種“脹滿”並非指物理空間上的膨脹,而是指氣機在區域性區域的積聚和阻滯,它影響了肺的正常生理功能,同時也可能波及到其他臟腑,因為中醫強調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各臟腑之間透過經絡相連,相互影響。
當上焦閉塞不通時,營衛之氣就得不到佈散”這句話無疑是揭示了這一病理過程的關鍵一環。上焦作為心肺所在的區域,被譽為“清陽之府”,其氣機的通暢程度,直接關係到全身氣血的流暢與否。
想象一下,如果我們的心靈被悲傷的情緒所籠罩,就像是一片原本晴朗的天空突然被烏雲遮蔽,那麼上焦這片“清陽之地”也會受到影響,變得不再那麼通透。悲哀導致的氣機鬱結,就像是在這片區域里布下了一層無形的屏障,使得原本應該順暢流通的氣機變得滯澀難行。
而營衛之氣,作為中醫理論中維持人體生命活動不可或缺的“生命之基”,它們的正常執行依賴於氣機的暢通無阻。營氣行於脈中,具有化生血液和營養全身的功能;衛氣則行於脈外,具有溫養臟腑、護衛肌表、抗禦外邪的作用。當悲哀導致上焦氣機閉塞時,營衛之氣的佈散自然也就受到了影響,無法順暢地滋養全身,從而導致身體機能的逐漸下降。
這就像是一條原本潺潺流動的溪流,因為上游的阻塞而變得水流不暢,最終影響到下游的灌溉和生態。
與此同時,熱氣就會喻閉於中,而耗損肺氣”。這裡的“熱氣”,並非指外界炙熱的空氣,而是人體內部因氣機不暢而積聚起來的一種鬱熱。它就像是一股被囚禁的能量,渴望得到釋放,卻找不到出路。
想象一下,當我們遭遇重大打擊或長期沉浸在悲傷之中,身體內的氣機就像是被無形的枷鎖束縛,無法正常流動。這股被束縛的氣機,在不斷地掙扎與碰撞中,逐漸轉化為一種鬱熱。這種鬱熱,由於無法透過正常的渠道如排汗、呼吸等方式發散出去,只能鬱積在體內,如同夏日午後被陽光直射的密閉房間,溫度不斷攀升。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股鬱熱會不斷侵蝕著我們的肺氣。肺氣,作為主管呼吸和宣發肅降的重要臟腑之氣,一旦受損,便會導致呼吸功能的減弱。呼吸是生命之根本,呼吸功能的減弱,意味著身體獲取氧氣的能力下降,進而影響到全身各個器官的正常運作。
氣消”一詞,則形象地描繪了肺氣受損後的一種狀態。這裡的“消”,並非簡單的減少或消失,而是指肺氣在受到熱氣侵蝕後,其功能逐漸衰退,甚至喪失。當肺氣衰弱到一定程度時,我們的呼吸就會變得淺短無力,更為嚴重的是,肺氣受損還會引發身體免疫力的下降。肺氣在中醫中也被視為抵禦外邪的第一道防線,當這道防線變得脆弱不堪時,外界的細菌、病毒等致病因素便更容易乘虛而入,導致各種疾病的發生。
它告訴我們,在面對生活中的種種不如意時,保持心情的舒暢和情緒的穩定是何等重要。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避免鬱熱的產生,保護好自己的肺氣,從而擁有一個健康而充滿活力的身體。
綜上所述,岐伯的這段話深刻揭示了悲哀之情對人體健康的潛在威脅。它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