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7)五臟養生秘籍:虛實證候的診斷(第1/3 頁)
在中醫理論中,肝臟被賦予了“疏洩氣機、調節情志”的重要功能。當肝臟功能出現異常時,會反映出一系列的身體症狀。
當肝臟有病且表現為肝氣實時,可能會引發兩脅下疼痛,這種疼痛有時會牽引至小腹部位。同時,患者還可能表現出易怒的情緒,因為肝氣的鬱結不暢可能導致情緒失控。
當肝氣虛時,情況則有所不同。肝氣虛的患者可能會感到兩眼昏花,視物不明,這是由於肝血不足,無法滋養眼睛所致。同樣,兩耳也可能出現聽力下降的情況,因為肝經的脈絡透過耳部,肝氣虛則脈絡不暢,影響聽力。此外,肝氣虛的患者還容易感到恐懼,好像有人要逮捕似的,這是因為肝氣的不足導致情緒調節功能失常,使人對外界刺激過度敏感。
在中醫治療中,對於肝氣實和肝氣虛的患者,會採用不同的治療方法。對於肝氣實的患者,可能會採用疏肝解鬱的方法,如使用柴胡、白芍等中藥來調和肝氣。而對於肝氣虛的患者,則可能會採用補養肝血、益氣健脾的方法,如使用當歸、黃芪等中藥來滋補身體。
經絡治療時取用厥陰肝經和少陽膽經這是中醫針灸治療中的一種常見方法。當肝氣上逆導致頭痛、耳聾、聽覺失靈、面頰腫脹等症狀時透過針刺放血的方法刺激這些經脈上的穴位,可以幫助調和氣血,緩解病症。
對於肝氣上逆導致的頭痛,可以選取厥陰肝經上的穴位,如太沖穴、行間穴等,進行針刺放血治療。對於耳聾、聽覺失靈等症狀,可以選取少陽膽經上的穴位,如聽會穴、聽宮穴等,進行同樣的治療。面頰腫脹則可以同時考慮厥陰肝經和少陽膽經的穴位,如頰車穴、下關穴等。
需要注意的是,針灸治療需要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進行,以確保操作的安全和有效。同時,對於不同的病症和個體差異,醫師還會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辨證施治,選擇最適合患者的治療方案。
當心髒出現“實”的病理狀態時,可能會表現為胸中疼痛、脅部支撐脹滿、脅下疼痛、背部及肩胛間疼痛,以及兩臂內側疼痛等症狀。這些症狀在中醫理論中通常與心血瘀阻、心脈不暢有關。心血瘀阻可能導致心臟本身及周圍組織的血液供應不足,從而引發各種疼痛感。
當心髒出現“虛”的病理狀態時,可能會出現胸部、胸腹部脹大,以及脅下和腰部牽引作痛的症狀。這些症狀通常與心氣不足、心臟功能減弱有關。心氣不足可能導致心臟無法正常推動血液執行,從而引起胸腹部脹大、脅下和腰部牽引作痛等症狀。
需要注意的是,這些症狀並非絕對,也不是所有心臟疾病都會出現的典型表現。因此,在出現這些症狀時,建議儘快就醫進行專業檢查和診斷。
對於心臟疾病的預防和治療,中醫強調“治未病”和“辨證施治”的原則。透過調整生活方式、飲食習慣、情志狀態等方面來預防心臟疾病的發生;在治療時則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辨證施治,選用適當的中藥方劑或針灸、推拿等治療方法來調和氣血、疏通經絡、補益心氣等。
經絡治療取用少陰心經和太陽小腸經的經血,並刺舌下的廉泉穴進行放血治療的問題,這裡涉及的是中醫經絡理論中的治療方法。
在中醫理論中,經絡是人體內氣血流通的通道,而少陰心經和太陽小腸經則是這兩條重要的經絡。當人體出現某些疾病時,可以透過刺激這兩條經絡上的穴位,來調節氣血流通,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廉泉穴位於舌下,是少陰心經的穴位之一。透過刺激廉泉穴進行放血治療,可以疏通經絡,調和氣血,對於治療與心臟和小腸相關的疾病具有一定的療效。而陰郄穴則是少陰心經的另一個重要穴位,位於手腕橫紋上,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緣,腕橫紋的橈側端,當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緣凹陷處。如果病情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