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3)健康科普:六經偏盛,預防病變,科學治療(第1/3 頁)
本章裡邊談到了經脈,我就先給大家講一下12經脈,大家對12經脈,做個簡單的瞭解,在靈樞部分針對經絡和穴位再細細講。
關於“12經脈”,這是中醫經絡理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醫理論中,經脈被認為是人體內氣血執行的通道,它們連線著人體的五臟六腑、四肢百骸,是人體內各種生理活動和病理變化的重要物質基礎。
具體來說,12經脈包括手三陰經(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手三陽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足三陰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足三陽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每一條經脈都有其特定的循行路徑、所屬的臟腑以及與之相關的病症。
在中醫理論中,經脈的暢通與否直接關係到人體的健康。如果經脈出現阻塞或不暢,就會導致氣血執行不暢,從而引發各種疾病。因此,中醫透過針灸、推拿、按摩等方法來疏通經脈,調和氣血,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此外,12經脈還與中醫的五行理論、陰陽理論等密切相關,共同構成了中醫理論的基礎。透過了解12經脈的循行路徑、所屬的臟腑以及與之相關的病症,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中醫理論,為身體健康保健提供有益的指導。
太陽經脈偏盛”和“厥逆喘息”等症狀,我們需要從中醫的陰陽五行和經絡理論出發在中醫理論中,太陽經脈指的是足太陽膀胱經,這條經脈在人體的背部和下肢有較為密集的穴位分佈。當太陽經脈偏盛時,即意味著這條經脈的氣血執行過於旺盛,可能會引發一系列的症狀。而厥逆喘息、虛氣上逆等症狀,正是氣血執行異常,陰陽失衡的表現。
“陰不足而陽有餘”這一點,我們可以理解為身體內部的陰陽平衡被打破,陽氣過於旺盛,而陰氣相對不足。在中醫理論中,陰陽是相對的,互為依存,陰陽失衡會導致身體的各種疾病。
對於治療這種病症,中醫通常會採用“洩法”,即透過針灸、推拿等手法,來調和陰陽,平衡氣血。在經絡理論中,足太陽經的束骨穴和足少陰經的太溪穴是兩個重要的穴位。束骨穴位於足小趾本節(第5蹠趾關節)的後方,赤白肉際處,是足太陽膀胱經的穴位,可以洩太陽經之熱;太溪穴位於足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是足少陰腎經的穴位,可以補益腎陰,調和陰陽。
因此,透過洩法取足太陽經的束骨穴和足少陰經的太溪穴,可以有效地調和陰陽,平衡氣血,從而緩解厥逆喘息、虛氣上逆等症狀。
“陽明經偏盛是太陽少陽之氣盛於陽明”。陽明經主要指的是手陽明大腸經和足陽明胃經,它們與人體的消化功能和新陳代謝密切相關。
當陽明經偏盛時,往往表現為體內陽熱之氣過盛,可能伴隨有口渴、口臭、便秘等症狀。此時,太陽少陽之氣盛於陽明,可以理解為體內的陽熱之氣從其他經脈轉移至陽明經,使得陽明經的氣血執行更為旺盛。
針對這種情況,中醫通常採用“瀉陽補陰”的治療方法。具體來說,就是透過瀉去體內過盛的陽熱之氣,同時補充陰氣,以達到陰陽平衡的目的。
足陽明經的陷谷穴和補太陰經的太白穴,這是非常專業的治療方法。陷谷穴位於足背第二、三蹠骨結合部之前凹陷處,是足陽明胃經的穴位,具有清熱瀉火、通經活絡的作用。太白穴位於足內側緣,當第一蹠骨小頭後下方凹陷處,是足太陰脾經的穴位,具有健脾益胃、清熱利溼的功效。
透過瀉陷谷穴來清除足陽明經的陽熱之氣,同時補太白穴來增強足太陰經的陰氣,可以有效地調和陰陽,緩解陽明經偏盛的症狀。
當少陽經脈偏盛時,確實有可能引發厥氣上逆的症狀。在中醫理論中,少陽經脈主要指的是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