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7)為何及時治療如此關鍵?揭秘病情傳遞與惡化的真相(第1/2 頁)
風邪確實被視為一種能夠引起多種疾病的病邪,並因其廣泛性和多發性而被稱為“百病之長”。當風寒邪氣侵入人體時,它會影響人體的氣血執行,導致肌膚的毫毛豎起,面板閉合,進而引發發熱等症狀。
從中醫的角度來看,風寒邪氣侵入人體後,會使人體的陽氣受到抑制,導致氣血不暢,進而出現一系列的症狀。這時,透過發汗的方法可以有效地驅散風寒邪氣,恢復人體的陽氣,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
具體來說,發汗的方法可以透過多種方式實現,如服用解表散寒的中藥、進行針灸治療、拔罐、刮痧等物理療法,或者透過運動、熱敷等方式促進身體出汗。這些方法都能夠有效地刺激人體的陽氣,促進氣血執行,從而驅散風寒邪氣,緩解發熱等症狀。
如果“不及時治療病氣,就會內傳於肺,這叫做肺痺,會有咳嗽出現。人體的五臟六腑是相互聯絡、相互影響的。當外部邪氣或內部疾病沒有得到及時治療或調理時,它們可能會從一處傳遞到另一處,引發更為嚴重的健康問題。
具體來說,如果病氣不及時得到治療,可能會逐漸侵襲到肺部,導致肺痺的形成。肺痺在中醫中是指因肺氣痺阻、肺絡不通而引起的肺部疾病。其主要症狀包括咳嗽、上氣(即呼吸困難)等,這些都是由於肺部的氣血不暢、功能受阻所致。
如果依然不及時治療病氣就會傳於肝,這叫做肝痺,又叫做肝厥。會有脅痛吐食的症狀出現。
當病氣傳於肝時,會導致肝痺或肝厥的發生。肝痺和肝厥都是中醫中描述肝臟功能失調、氣血不暢的病症。其症狀可能包括脅痛(即胸脅部位疼痛)和吐食(即噁心、嘔吐)等。這些症狀的出現,說明肝臟已經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損害,需要及時進行治療。
在治療方面,中醫提供了多種方法,包括按摩和針刺等。按摩可以疏通經絡、調和氣血,對於緩解脅痛等症狀有一定的幫助。而針刺則可以刺激穴位、調整臟腑功能,對於治療肝痺、肝厥等病症也有顯著的效果
如果仍不及時治療就會傳行於脾,這叫做脾風,會有黃疸,腹中熱,煩心小便,發黃等症狀出現。
脾臟主運化水谷精微,負責將食物轉化為營養物質並輸送到全身。當脾臟受到病邪侵襲時,其運化功能會受到影響,導致水溼內停、氣血不暢,從而引發黃疸、腹中熱、煩心小便發黃等症狀。
針對脾風的治療,中醫提供了多種方法,包括按摩、藥物和熱湯浴等。按摩可以疏通經絡、調和氣血,有助於緩解脾臟功能失調引起的症狀。藥物治療則需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辨證施治,選用合適的中藥方劑進行治療。熱湯浴則可以透過溫熱的作用,促進全身血液迴圈,加速新陳代謝,有助於排除體內的溼邪和毒素。
如果還不及時醫治病氣就會傳行於腎,這叫做疝瘕,又叫做蠱病。疝瘕和蠱病,都指的是因腎臟受到病邪侵襲,導致其功能失調而引發的疾病。
腎臟被認為是先天之本,主藏精,主水液代謝,同時還與骨骼、骨髓、腦髓等密切相關。當腎臟受到病邪侵襲時,其功能會受到影響,導致水液代謝失常、精氣不足等問題,從而引發一系列症狀,如小腹煩熱疼痛、小便色白而混濁等。
針對疝瘕和蠱病的治療,中醫提供了多種方法。按摩是一種常用的物理療法,透過刺激穴位、疏通經絡,有助於調和氣血、緩解疼痛。而藥物治療則需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辨證施治,選用合適的中藥方劑進行治療。例如,對於水液代謝失常引起的症狀,可能會採用利水滲溼、溫陽化氣等方法進行治療;對於精氣不足引起的症狀,則可能會採用補腎填精、益氣養血等方法進行治療。
如果還不醫治
病就會由腎傳到心,發生筋脈牽引痙攣,這叫做瘈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