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9)陰陽平衡之道:中醫視角下的疾病治療法(第2/4 頁)
時刻注意防範這些不良因素的侵襲,保持身體健康。
故善用針者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之彼,以表之裡,以觀過與不及之理,見微得過,用之不殆
這個問題涉及到了中醫針灸理論中的深刻內涵。在中醫針灸學中,“善用針者”指的是那些精通針灸之道,能夠靈活運用針灸技術治療疾病的醫者。他們深知人體陰陽之平衡、左右之互應、內外之相通的原則,能夠以此為依據,精確施針,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從陰引陽,從陽引陰”是中醫針灸理論中的一條重要原則。它指的是在施針時,醫者要能夠準確判斷病邪所在的陰陽屬性,透過刺激相應的穴位,達到調整陰陽平衡的目的。比如,當病邪在陰分(即人體內部)時,醫者可以透過刺激陽分(即人體外部)的穴位,引導陽氣入陰,從而達到治療的效果。反之亦然。
“以右治左,以左治右”則體現了中醫針灸治療中的左右互應原則。在中醫理論中,人體的左右兩側是相互關聯的,左側的穴位可以影響右側的功能,右側的穴位也可以影響左側的功能。因此,在施針時,醫者可以根據病情需要,選擇刺激左側的穴位來治療右側的疾病,或者選擇刺激右側的穴位來治療左側的疾病。
“以我之彼,以表之裡”則是指醫者在施針時,要能夠將自己與病人融為一體,透過感知病人的氣血執行情況,來判斷病邪所在的深淺、表裡位置。同時,醫者還要能夠靈活運用各種針灸手法,如補法、瀉法、溫法、寒法等,以達到調整氣血、驅邪扶正的目的。
“以觀過與不及之理,見微得過,用之不殆”則強調了醫者在施針時要有敏銳的觀察力和判斷力。他們需要透過觀察病人的反應和病情變化,來判斷針灸治療的效果是否達到預期。同時,醫者還要能夠及時發現並糾正治療過程中的偏差和不足,以確保治療效果的最大化。
“善用針者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之彼,以表之裡,以觀過與不及之理,見微得過,用之不殆”這句話,是中醫針灸治療理論的高度概括和總結。它強調了醫者在施針時要具備深厚的中醫理論基礎和豐富的實踐經驗,能夠靈活運用各種針灸技術和手法,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善診者,察色安脈,先別陰陽,審清濁,而知部分,視喘息,聽聲音而知所苦,觀權衡規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觀浮沉滑澀,而知病所生,以至無過,以診則不失。”這段話出自中醫經典《黃帝內經》,描述了一位擅長診斷疾病的醫者所應具備的技藝和洞察力。
首先,“察色安脈”是中醫望診和切診的基礎。醫者透過觀察病人的面色、舌象等,以及觸控脈象,可以初步瞭解病人的氣血狀況、臟腑功能等基本情況。
接下來,“先別陰陽”是中醫診斷的核心。陰陽是中醫理論中的基本概念,用來描述事物相互對立、相互依存的兩個方面。在診斷中,醫者需要辨別病證的陰陽屬性,從而確定治療的方向和原則。
“審清濁”則是指醫者需要分辨病邪的性質,是清邪還是濁邪。清邪多指外感風寒等病邪,濁邪則多指痰飲、瘀血等內生之邪。透過審清濁,醫者可以進一步瞭解病邪的性質和病情的輕重。
“而知部分”意味著醫者透過望診和切診,可以判斷病邪所在的部位,是表證還是裡證,是上焦、中焦還是下焦的問題。
“視喘息,聽聲音而知所苦”是中醫聞診的內容。醫者透過觀察病人的呼吸狀態、聲音等,可以瞭解病人的病情和痛苦所在。例如,喘息急促可能提示肺氣不足或痰飲內阻等。
“觀權衡規矩”則是指醫者需要觀察病人的整體狀況,包括體型、體態、動作等,以及脈象的節律、力度等,從而判斷病情的輕重和預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