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3)中醫智慧:陰盛則寒,陽盛則熱,你瞭解嗎?(第1/2 頁)
“陰盛則陽病,陽盛則陰病,陽盛則熱,陰盛則寒”這一表述源自中醫的陰陽理論,是中醫學中的一個基本觀念,用以描述人體內環境的動態平衡。
在中醫看來,人體內的各種生命活動可以被歸納為陰陽兩個方面。陰陽相互依存、相互制約,處於不斷的變化之中,但又保持著相對的平衡狀態。當這種平衡被打破時,就會出現各種疾病。
“陰盛則陽病”意味著當體內的陰氣過於強盛時,陽氣就會相對不足,從而導致陽氣的功能受到影響,出現一系列陽虛的症狀,如畏寒、四肢不溫、精神不振等。
“陽盛則陰病”則是指當體內的陽氣過於強盛時,陰氣就會相對不足,導致陰氣的功能受到影響,出現一系列陰虛的症狀,如口乾、咽乾、五心煩熱、潮熱盜汗等。
“陽盛則熱”和“陰盛則寒”則進一步解釋了陰陽失衡時,人體所表現出的寒熱症狀。當陽氣過盛時,人體會表現出熱的症狀,如發熱、面紅目赤、口渴等;而當陰氣過盛時,人體則會表現出寒的症狀,如畏寒、四肢不溫、腹痛腹瀉等。
在中醫治療中,醫生會根據患者的具體症狀,判斷其陰陽失衡的具體情況,然後採取相應的治療措施,以恢復陰陽的平衡,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重寒則熱,重熱則寒,寒傷形熱傷氣”這句話在中醫理論中有所體現,它揭示了寒熱兩種病理變化對人體的影響。
首先,讓我們來談談“重寒則熱”。在中醫看來,如果身體受到過度的寒冷刺激,導致體內寒氣過重,人體會啟動自身的調節機制,試圖透過產生熱量來驅寒。這種過度的寒冷刺激,可能會使人體出現一系列熱的症狀,如發熱、口渴、煩躁等。這種現象可以用“物極必反”的原理來解釋,即過度的寒冷刺激會導致體內產生與之相反的熱性反應。
接下來是“重熱則寒”。同樣地,如果身體受到過度的熱性刺激,如高溫環境、辛辣食物等,導致體內熱氣過重,人體也會啟動自身的調節機制,試圖透過散熱來降溫。過度的熱性刺激可能會使人體出現一系列寒的症狀,如四肢不溫、畏寒、出汗減少等。這也是人體為了維持內環境穩定而做出的適應性反應。
至於“寒傷形熱傷氣”,這裡的“形”指的是人體的形態結構,“氣”則是指人體的生理功能。寒邪主要損傷人體的形態結構,如導致肌肉僵硬、關節疼痛等;而熱邪則主要損傷人體的生理功能,如影響氣血執行、損傷臟腑功能等。
綜上所述,“重寒則熱,重熱則寒,寒傷形熱傷氣”這句話揭示了寒熱兩種病理變化對人體的影響及其相互轉化的關係。在中醫治療中,醫生會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採取相應的治療方法來調和寒熱,恢復人體的陰陽平衡。
關於“氣傷痛形傷腫,故先痛後腫者,氣傷形也,先腫而後痛者,形傷氣也”這一觀點,它源自中醫的傷科理論,用以解釋人體在受傷後出現的疼痛與腫脹現象。
首先,讓我們來理解“氣傷痛”這一說法。在中醫理論中,“氣”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具有推動、溫煦、防禦、固攝和氣化等功能。當人體受到外力傷害時,如果首先傷及“氣”,則會出現疼痛現象。這是因為“氣”的流動受阻,氣血不暢,導致疼痛的產生。
接下來是“形傷腫”。這裡的“形”指的是人體的形態結構,包括肌肉、骨骼、面板等。當這些形態結構受到外力傷害時,區域性會出現腫脹現象。這是因為組織受到損傷後,毛細血管破裂,血液、組織液等滲出到組織間隙中,導致腫脹。
“故先痛後腫者,氣傷形也”意味著如果受傷後首先出現疼痛,隨後出現腫脹,那麼可以判斷是“氣”先受傷,然後影響到了“形”。這種情況下,疼痛是由於“氣”的流動受阻所致,而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