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3/5 頁)
子是天下共主,華夏文明是先進文化,如此而已。
求同就得存異。齊東“野語”,楚人“��唷保�‘讀如決),吳人“斷髮文身”,越人“徒跣不履”,並沒有人要求他們都改弦更張,改頭換面,統一起來。
這是春秋。到戰國,共主都沒了,大家都是獨立王國,更是誰都不買誰的賬。於是“田疇異晦,車塗異軌,律文異法,衣冠異制,言語異聲,文字異形”21,甚至出現了所謂“鳥書”和“蝌蚪文”——
◎鳥書,引自李學勤《東周與秦代文明》282頁。 ◎蝌蚪文,侯馬盟書摹本。
貨幣也五花八門。簡略地說,大體上是周、趙、魏、韓通行布幣,燕和齊通行刀幣,楚通行銅貝和金幣,秦通行圜錢。而且,即便同為刀幣或布幣,形制和重量也不一樣,折算起來極為麻煩。22
◎布幣 ◎刀幣 ◎圜錢
這當然讓中央集權的大帝國不能容忍。因為帝國不但要求“海內為郡縣”,而且要求“法令由一統”。如果不把文字和貨幣之類都統一起來,那麼,難道皇帝的詔書要寫成不同文字,國庫裡面又是布幣又是刀幣?
於是秦始皇勒令全國統一,包括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統一畝制(二百四十方步為一畝),統一車軌(車寬六尺)。據說這是孔子也曾嚮往的,比如《禮記·中庸》就主張“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
但意義最為重大的,還是統一文字。
統一的辦法,是廢除異體字,推行簡化字。為此,他們不惜先革自己的命。秦本西周故地,通行的是籀文(籀讀如宙),也叫大篆。大篆筆畫繁重,始皇就讓李斯簡化為小篆,也叫秦篆。後來,程邈更簡化為秦隸。這就連低階官吏和底層人民也可以認識了,所以叫“隸書”。
◎周篆 ◎秦篆 ◎秦隸
這實在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它不但普及了文化,也延續了文明。事實上,我們民族的文明三千年不中斷,文字的作用功不可沒。從甲骨到金文,從周篆到秦篆,從篆書到隸書,陳陳相因,一脈相承。於是商文化延續為周文化,周文化延續為秦文化,秦文化延續為漢文化。承上啟下的,正是秦始皇的“書同文”。
書同文的結果,是一個更大民族的誕生。這個民族就是漢。漢族,是華夏民族的升級版。她的形成,卻其實開始於秦。實際上,如果不是因為秦帝國二世而亡,兩漢又長達四百多年之久,那麼,漢語、漢字、漢族、漢人,是應該叫做秦語、秦字、秦族、秦人的。
這就是秦始皇的三大革命:稱皇帝,反封建,大一統。革命的結果,是帝國制度取代了邦國制度,並延續了兩千多年,影響極其深遠。其政治意義和歷史地位,只有西周封建和辛亥革命可以相比。
然而革命不是請客吃飯,任何革命都是有代價的。在古代社會進行一場深刻的革命,甚至必須有人獻祭,有人以身試法做犧牲品。這是無法避免的悲劇。
歷史又選擇了秦。
秦始皇革命十二年後,反秦運動席捲天下,大秦帝國迅速滅亡。這當然是秦始皇萬萬想不到的。更讓他始料未及的是,首先舉起義旗的,並非他處心積慮要防範的六國貴族和遺老,而是一個小人物。
這個小人物,就是陳勝。
第二章 陳勝造反
陳勝、吳廣是九百戍卒中最不願意坐以待斃的,也是最有頭腦的人。
鐵網帝國
從某種意義上說,金城千里的大秦王朝,是被陳勝和吳廣推翻的。儘管陳勝、吳廣的起義軍很快被章邯的政府軍鎮壓,他們的“張楚國”也只存在了六個月,但,沒有前面的陳勝、吳廣,就沒有後面的項羽、劉邦,也就沒有大秦帝國的二世而亡。
這一點,毋庸置疑。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