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遊醫鄭注的逆天之旅(4)甘露之變,一切皆成空幻(第1/3 頁)
一個流放犯、一個江湖遊醫,在混亂動盪的形勢下,憑藉過人智慧和不懈努力,加上一點因緣際會,竟一路攀爬到了權力頂峰,實現了跨階層的跳躍式發展。
但對這兩個野心勃勃的人來講,頂點還遠未到達!之前的種種奮鬥,不過是達成夙願的鋪墊!
以鄭注的發展勢頭看,進入宰相班子是遲早的事,但有人不願意了——此人正是李訓!
李訓能有今天成就,全憑鄭注幫忙。他最清楚鄭注的能量有多大,他可不願在今後的權力博弈中,平添這麼一個強大對手。
於是,他去找鄭注商量,希望鄭注能到鄰近藩鎮任職,理由是誅除閹黨最好能有外部力量支援。
這話聽著確實沒什麼毛病,鄭注欣然允諾。
太和九年(835年)九月二十五日,朝廷頒詔,調任鳳翔節度使李聽為忠武節度使,任命鄭注為該鎮節度使,實現了他從部委領導到藩鎮節帥的第四次轉變!
臨行前,鄭注、李訓暗中密謀,制定了行動計劃。
兩人約定,鄭注一到鳳翔,先從軍府挑選數百勇悍士卒擔任親兵。而後於十一月二十七日——王守澄出殯當天——以送葬為由,人人手持哭喪棒,腰懸利斧開進長安。
李訓則負責奏請文宗,下令讓中尉以下全體宦官集結到滻水,替王守澄送葬。待鄭注所率親兵入城,立即派人封鎖城門,將閹黨斬盡殺絕!
這一計劃具有很強的可行性,原因有二:
其一,王守澄身為閹宦之首,在宦官集團威望極高,朝中多數掌權宦官都是他的徒子徒孫,讓他們送葬禮所應當。
其二,滻水位於長安市郊,距宮禁說近不近、說遠不遠,加之外無敵情,神策軍不會隨行護衛。同時,宦官們參加葬禮,也不可能攜帶武器,此時動手大事必成!
可惜李訓壓根兒不願採用,因為計劃是鄭注所定,人是鄭注所出,事情一旦做成,功勞定然全歸鄭注所有,那他圖的是什麼?
李訓當然有自己的小九九!
待鄭注離開長安赴任,李訓便開始了緊鑼密鼓的調整。
他將大理卿郭行餘、戶部尚書王璠、太府卿韓約三個文官,分別任命為邠寧節度使、河東節度使、左金吾衛大將軍。
讓郭行餘、王璠以趕赴軍鎮報到為由,在長安招募士卒作為部屬;又安排京兆少尹羅立信代理京兆尹,李孝本出任御史中丞。
郭行餘、王璠、韓約、羅立言、李孝本五人,都是平時與李訓交往密切之人,因此將他們分別放置要地。
李訓的想法是,動用邠寧、河東兩鎮招來計程車卒,加上左金吾衛、京兆府,以及御史臺所屬吏卒,先誅殺宦官、再除去鄭注。功成之後,天下將盡歸他李訓所有!
只是這一想法看似周密,卻隱含著一個致命弱點。讓三個從未有過軍中經歷的文臣,去指揮部伍、手刃閹黨真的可以嗎?
十一月二十一日,距離王守澄的葬期還有六天,李訓提前動手了!
清晨,文宗照例臨幸紫宸殿參加早朝,左金吾衛大將軍韓約沒有上報平安,卻出列奏稱:“昨晚在左金吾衛聽事處後院,一顆石榴樹上發現了甘露。這是天下昇平的瑞徵,特此恭賀聖上!”隨即舞蹈再拜。
宰相李訓也率百官道賀,勸文宗親臨現地,接受上天福佑。文宗很高興,與百官轉往含元殿。令李訓帶中書、門下相關人員查驗,等了很久一行人匆匆返回。
李訓說:“臣帶人查驗,不太像是真的甘露,建議先別急著公佈,以免有誤!”
文宗詫異的問:“怎麼會是這樣!”
轉頭看向神策左、右軍中尉仇士良、魚志弘,示意二人再去驗看一下。
仇士良、魚志弘前腳剛走,李訓立